齐白石《荔枝》
作为东方美学的具象化载体,荔枝的文化意象积淀千年。宋徽宗曾以皇家庭院前所熟荔枝为型,题诗并绘《写生翎毛图》,将荔枝与鸟雀共绘,红果绿叶映衬翎羽华彩,庆祝一株荔枝的移植成功;沈周、文徵明等吴门画派人物绘有《荔柿图》《荔枝图》等,文氏更书苏东坡《荔枝叹》,以物抒怀;恽寿平的《荔枝图》以物喻人,赞颂君子外朴内莹的品格,寄寓文人心趣……
无论是宋代画院的工笔重彩,还是明代文人的写意风流,如何在同样的题材中提炼语言、展现个性,成为一代代艺术家的追求?!盎窆凳侵泄婊帐醯闹匾硐痔獠模课灰帐跫一岫运娑缘淖匀幌质底鞒龉鄄旌鸵帐趸?。”方土介绍,时至近代,岭南画派画家融汇中西,以写生之法,绘荔枝之魄,使荔枝文化有了新的面貌。
方土认为,岭南画学传承发展,不断革新求变的艺术基因充分体现在荔枝题材的创作中。如岭南画派第一代人物居廉、居巢,借鉴融汇外来艺术,在写生基础上探索撞水撞粉的全新表现形式,描绘出岭南荔枝的氤氲水汽;而在广东水彩大家王肇民笔下,荔枝呈现出热烈与雄浑,艺术家通过精准轮廓与大胆着色,赋予了岭南佳果力量感的一面。
以荔枝为代表的岭南风物在岭南画家的笔下,也在心中,见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同根同源。上世纪80年代初,岭南画派四大著名画家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通过“鸿雁传书”的方式,跨越时空合作了130余件作品,既保留个人风格又浑然一体。其中的《美蔬佳果》,荔枝等四种风物各有特色,放在一起又和谐美好。四位大家的合作跨越了时空,情谊满满,一时间传为美谈。
白石老人的情有独钟
“现代以来,画荔枝最出名的就是齐白石,在他之后,荔枝传播自然更进一步?!狈酵寥衔氚资帐跷笾ξ幕⑷胄碌牡自?,也提高了荔枝在艺术中的知名度、辨识度、表现力?!捌氚资帐醯奶氐?,是勇于也擅于挑战传统中少有的题材,并从中转换成他自己独特的面貌和语言,更形成系列,总结规律,令人印象深刻。”
齐白石对荔枝题材的创作,始自早年间“五出五归”中的岭南之行。对这段经历,他说:“这是我生平最可纪念的事,老来回想,也还很有余味?!逼浼?,他对荔枝一见钟情,认为“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且“入图第一”,形成了以荔枝为代表的岭南佳果系列。
在一幅《荔枝蜻蜓》上,齐白石曾题有“寄萍老人齐白石自钦州归后始画荔枝”之句。1907年,齐白石到了广东肇庆,游鼎湖山、观飞泉潭;又往高要县,游端溪、谒包公祠。当时正值荔枝上市之时,由于沿路看到满树荔枝,品尝到了美味的鲜荔枝,齐白石从此把荔枝入画?!霸腥四昧诵矶嗬笾?,换了我的画去?!逼氚资凇蹲源分胁唤锌溃骸罢獾箍伤闶且蛔缪诺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