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中国美术学院提供
现在很多展览开幕式后就鲜有人看,但中国美院近年连续推出的“宋韵今辉”“赵无极大展”“黑神话·悟空”等现象级的展览,再加上每年的毕业展更成为万众瞩目的展览,成为一所高校与一座城市的“互动”风景。之所以如此,第一原因高校仍然是学术的前沿,艺术又与年轻有关,每年一季的毕业展是学术活跃与青春活力碰撞的结果。说句实话我一边看展览一边也感慨,展出大部分作者一辈子最好的作品就在这一刻,心生这个念头并说出来是何等的伤感。这里涉及艺术创作的不容易,本科毕业创作不仅体现每一个同学四年所学,还是其本科最后一课,呈现的结果是自身努力与导师辅导合力的结果,从草图、素描稿、完成作品的过程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不断地遭遇瓶颈,并突破后才真正拿到未来自我努力的入场券。
北京“蜂巢”的夏季风来我们学院参与工作坊讲座,聊到他每年关注各个院校的毕业展,但不敢与一些他认为有才华的毕业生谈合作,因为很多在毕业展上看起来非常有才华的同学,毕业以后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就一件毕业创作的作品看不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韧性,与成熟的画廊合作往往是观察三五年后的事情。我问他对今年毕业展的印像?他说中国美院的毕业展还是有一种吸引人的腔调,年轻人的作品学这学那都是正常,作品中流露一些与市场潮流保持距离的骄傲,这是看完今年国美毕业展的感受。
再就是,怎样面对毕业展上看不懂的作品呢?现代艺术为什么要求新求异?毕业创作在现代艺术潮流中边界在哪里?怎么对待那几件网红作品?不要说现代艺术求新求异,古代艺术也有不同风格,因为古代艺术的不同风格是漫长的过程中形成的,故在接受上有了时间的准备,现代艺术在同时期追求的不同,就是让我们在短时间里面对不同风格,于是在不熟悉艺术风格史变迁的朋友眼里就有一定的违和感。
其实艺术创作求新求异的基本态度,进一步带来的社会氛围开放多元,会影响到科学技术的求新求异。当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创造能力不够时,有没有想过我们从小艺术教育的局限,带来我们缺乏对未知或不熟悉世界的好奇心,从而影响到对未知世界的发现能力。艺术院校创作思维的活跃,无形中激发或者点燃每一个参观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需要你有多少艺术史的阅读前置,只要有一颗尊重多元开放的心,而这种点点滴滴的态度,也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开放、多元、宽容、善意、法制健全、心理健康等等。
书法是中国美术学院最传统的专业之一,我们开玩笑说这个专业不用发展就是世界一流学科,其实这样的玩笑也是目前的?;???缓缶陀信笥言诿教宕ブ蟹⒗从行┳髌返耐计饰以趺纯??比如博士研究生孙嘉鸿那件巨作《草书歌行》,本科毕业生纪家璇那件大字楷书《火车驶向云外》,本科毕业生林家卫那件《祭侄稿》风格的手卷《曾巩节录》,本科毕业生吴回达《楷书司马相如》,还有那件社会学意义加持的博士研究生宋宁《100分回信计划》,都是我喜欢的作品,告诉我们传统功夫与艺术思维活跃的关系与意义。假如你盯住每一件作品去刻意寻找不符合自己审美趣味的问题,你就看不到这些作品在书法教育现代转型后的努力和跨度,要么为回不过去的科举年代而伤感,要么带着遗憾和努力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