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 春秋 包金铜贝
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时期,人们的注意的焦点开始从铜、玉转移到了金银上。许慎《说文解字》载“金,五色金也?;莆?。久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今声。凡金之属皆从金?!笨杉?,东汉时期“金”已经不再作为金属的统称,而是专指真正的黄金了。由于发现的金矿增多,提供了制作金器最基本的资源。金的提纯与制作技术上也进一步提升,在熟练原有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新创了掐丝、焊缀,以及戗金等工艺。金制器皿饰品的数量增多,形制也变得多样,人们常通过金器来表达自己的期望与祈盼。
馆藏金器除了马蹄金外,金饰种类增多,帽饰、环、簪、钗等数量明显增加。
东汉“宜子孙”钟形金饰(图3),1955年出土于合肥西郊乌龟墩古墓②,长2.3、宽1.7厘米,重仅1.8克。这件金饰整体呈钟形,顶部为一钮呈倒梯形,中心有一小孔,用以穿系。中部以掐丝竖列“宜子孙”三篆书字,两边饰S形云纹,边缘均以掐丝和焊缀金珠为饰。整件金饰小巧精致,采用了掐丝及焊缀金珠的工艺,同墓还出土了两件三角形金饰,同样使用了焊缀金珠的工艺,大珠与小珠密集排列,展现了汉代极高的金银器制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