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变“游乐场”
玩了半天指南针 不知哪国发明的
“说来真是可笑,天文馆里可以让孩子深度体验的竟是一座滑梯!”上周末,市民徐先生一家逛完天文馆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记者注意到,在天文馆内一片空旷的区域摆了一座名为“星星相伴”的滑梯,吸引了不少孩子排队乘坐。但滑梯除了在里面约两米长的过道上有一些星空布置外,与游乐场里的滑梯并没有太大差别。相比枯燥的展区,这个滑梯人气“居高不下”。
在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区里,专门设置了指南针与航海的体验设备。只见电视屏幕前,摆了一台航海船上的舵,孩子们可以控制舵的方向,电视屏幕可以实时反馈出船前行的画面。前来参观的小学生排着队体验当舵手的感觉,系统设置了多个关卡,找对方向才能通过。但记者发现,一些孩子把它当成了玩具,只是握着舵简单左转几圈、右转几圈,便失去了兴趣。
“这是什么?”面对记者的提问,一位六年级的小学生很快就回答:“指南针。”但当记者继续询问“指南针是哪国发明的呢”,这位小学生则支支吾吾地说“不知道……”其实,这个体验设备旁边就有对指南针的文字讲解,其中第一句话便是: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在科技生活展区,一位小学生正在体验利用液压传动设备抓起一个篮球。该设备旁的文字介绍内容为:液压传动系统一般由动力元件(液压泵)、执行元件(液压马达、液压缸)、控制元件(各类液压阀)以及液压辅件(油箱、管路、管接头等)组成。但成功抓起一个篮球的孩子压根儿没兴趣看这些文字,操作完就转而“玩耍”其他设备去了。
市民刘先生不久前带8岁的儿子来科技馆参观,第二天孩子竟跟他说:“还想去昨天的‘游乐场’!”他觉得,因为缺乏贴近孩子的生动讲解,孩子几乎把科技馆当成游乐场了。
服务需跟上
博物馆应打造更多儿童版本
北京天文馆的一大特色是有不少科普性质的影片,因此馆内剧场常吸引很多家长和孩子购票观看。在《走进黑洞》影厅,记者看到影片画面炫目,引得不少孩子“哇哇”惊叹。但细究影片内容,不难发现其过于专业?!暗缬翱赐旰⒆踊故敲欢!币晃患页そㄒ?,孩子既然是天文馆的主要受众,这样的科普影片就应该有儿童版本,通过一些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多打一些比喻,给孩子以启蒙。
自然博物馆也是学生们常去的博物馆之一。记者探访时,正赶上成批小学生参观,但全程并没有人给孩子们讲解,大部分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一旦驻足观赏,就被老师催着快走。
自然博物馆偶尔也会有一些志愿者讲解员。在恐龙乐园,一位志愿者面对孩子,语速特意慢下来:“你们好奇恐龙吃什么?我告诉大家,很多恐龙都喜欢吃我身后的蕨类植物,它们看上去很高,但是他们不是树,并不开花结果!”这样的讲解方式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前来听讲。但在整个自然博物馆里,这样的志愿者非常少。这位志愿者介绍,像她这样的志愿讲解员不多,哪天有、在哪些展区有都不固定。如果没有志愿者讲解,也可以提前多日预约人工讲解,但费用较高,为150元/小时。有工作人员称:“馆内人多,人工讲解主要针对的是集体参观?!?/p>
显然,最吸引孩子们光顾的博物馆,反而最缺失满足孩子们需求的设施与服务。
那么,如何为不同年龄的儿童提供“专属服务”?一些博物馆开始了新的探索。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特意为亲子家庭、小学生、中学生设置了不同类别的参观路线,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孩子们的参观需求。
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会为儿童提供专门的语音导览,博物院内还设置了儿童学艺中心,孩子们可以通过拼图、绘画、拓印等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博物馆对青少年未来成长可以发挥关键作用,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往往都是因为小时候在博物馆受过某种启发?!痹泄嗌倌暄芯炕岣泵厥槌だ杪疥咳衔┪锕菔紫让嫦虻娜禾迨钦錾缁?,把成年人当成主流群体就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对青少年的教育。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父母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博物馆如何更适宜青少年参观学习也需要进一步思考。他建议,可以针对18岁以下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提供更细分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