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文物资源充实大学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是大学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照就能看出我们的大学的状况和综合实力,以及我们称之为大学的这样一个教育机构所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们的很多大学还没有一个与大学相称的大学博物馆。虽然,国内现有一些比较好的大学博物馆,比如像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中国美术学院都已经建立了与大学相应的大学的美术馆,而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新建的大学博物馆初具规模。像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这样的老牌艺术院校,依附于自己长期的积累也有一定的收藏,而且他们的藏品与学校的教授、著名画家等等相关联,显现出学校美术馆的特色和特点。
而过去的一些老大学,如四川大学博物馆的前身为1914年开始筹建的华西协合大学古物博物馆,1932年,美国哈佛燕京学社派葛维汉博士到成都接任馆长,借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二楼辟为陈列室,这就成了“西南最完善之博物馆”。1952年,因华西大学博物馆划归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该馆现共有各类文物53000余套,合84000余件?;褂心暇┐笱У目脊庞胍帐醪┪锕?,所藏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是其唯一的传世作品,其他收藏也很丰富。
这些收藏都是基于长期的积累所形成的,尤其是他们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开始就累积了许多藏品,这些藏品的重要性也在中国的文博界享有威望。和西方很多国家的大学博物馆一样,依附于考古的累积和捐赠所形成的藏品体系,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1949年之后,中国的文物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大学博物馆通过考古来获得藏品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虽然大学中依然有历史系、考古系,文博专业也非常发达,他们也参与了各地的许多考古发掘,但是,发掘的成果往往归之于地方的文博机构。
如此来看大学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国家法规或者国家政策来协调文物资源,让更多的文物资源能够进入到大学博物馆。
大学博物馆作为一面镜子,也能映照出国家文物政策方面的问题,需要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现在,一方面是很多的文博机构库房中的文物堆积如山,库房远远不够用,很多藏品长年累月不见天日,很多藏品难以与公众见面,而国家如果能够协调这些文物的库藏,让它们进入到大学博物馆之中,充实大学博物馆,让大学博物馆能够在地区的文化建设,或者在培养新人方面有积极的作为。这样的文物政策的调整对于国家整体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