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遗?作站
组织研究、挖掘音乐遗产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渊源与人文精神、宝贵的艺术价值与音乐内涵。2019年11月“非遗中心”精心策划(民乐糸协办)音乐遗产与人文精神系列讲座,聘请我国著名的文化遗 产研究专家、音乐专家、文化学者田青、高徳祥、林谷芳、王征分别进行了《传统文化与 传统音乐》、《敦煌乐舞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断代智慧与基因多元——非遗?;さ娜?类哲思》、《古代龟兹乐舞图像》四场学术讲座。著名音乐学家、非遗?;ぷ姨锴嘣诮?座中重点阐述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的历史渊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并形象比喻为“三根支柱二层楼,” 三根支柱指儒、释、道;第一层楼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层樓指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它维护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最可遗产,因 此必须要尽全力予以保护。他强烈呼吁要重视和学习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期望音乐学子要 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更多地学习传统音乐,要建立民族音乐的自信,保持民族音乐 的个性与多元化。著名敦煌文化学者高德祥先生讲述了敦煌石窟乐舞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 过程。他认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东来西往必经之地。随着贸易的流通,这里成 为中原与西域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集?地,“华戎交融一大都会”。随着佛教的传入敦煌 蔚然兴起开窟造像之风,当时建造的石窟数以千计,千年传承的中西文化集中展现于石窟壁画之中,形成了包括乐舞艺术在内的博大精神的敦煌文化。敦煌乐舞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延绵不断,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是“丝绸之路”上多民族、多地域、多形态乐舞艺 术的集中体现。台湾著名音乐家、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在讲座中阐释了断代智慧与基因多 元理论的人类哲学思想对于非遗?;さ闹傅?、联系与作用。他认为,文化是族群为适应环 境所发展出来的行为模式,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人类文明发展之所需。然而,科技的发 展,尤其信息社会的出现,却促使全球文化迅速走向同质化。因此,尊重传统、?;ご?统,不仅仅是一种好古或溯源追根之举,更在于维持人类文化基因库的丰富多元性,使未 来发展更能有其借鉴与可能。龟兹壁画研究学者王征先生在讲座中重点讲述了比“敦煌莫 高窟”年代更为久远的龟兹石窟壁画乐舞图像中的主要乐器、乐队形式及乐舞规模等方面的情况。他认为,自汉代起,西域少数民族龟兹地区(今新疆库车一带)与中原内地音乐 文化就互有密切联系,至南北朝、隋、唐、宋从该地所传的音乐愈加丰富,唐朝宫廷专门设有“龟兹伎”与“龟兹乐部”,古代文献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 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弊慵曜壤治柙谖夜糯趁褡逡衾种械牡匚缓凸惴?的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龟兹石窟塑像与壁画在文化,尤其是在古代民族音乐研究方 面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系列的学术讲座活动,深深地吸引了前来听讲的校内外师生,加深了对我国音乐遗产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了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