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坚(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肖像写生 国画
“尽管科技已经将社会推进到大数据时代,但人们对于创新的认识、对于传统画种的接受,乃至对于创作主体心理特质的理解与尊重,仍停留在一个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也从客观上为造型教育与美术教育留出很大的探索空间。我们努力探索的,正是新美育理念如何与当下的教学现状发生互动?!背ど呈Ψ堆г好朗跤肷杓蒲г涸撼ぢ尴婵拼斫淌γ撬党隽怂堑睦Щ笥肱Φ姆较?。
这些鲜活的教学案例,尤其是蕴含其中的那种对于艺术、对于教育、对于女性身份与创作的真诚思考与大胆探索,在现场艺术家与学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在一个以女性艺术家为主体的展览与研讨会上,“女性”“女性艺术创作”似乎是一个永远无法绕开的话题。来自澳大利亚、曾经在欧美多个国家办展和从事艺术活动的帕梅拉·欧文说:“作为一个女艺术家,我确实是感到更多的困难——生活碎片化了、在创作中注意力被分散是常有的现象。尤其是我现在做的马赛克和公共艺术领域,更是很明显的呈现出男性主导女性跟从的态势。但即便如此,我也极少称自己为‘女艺术家’,更多的是‘艺术家’,这样反而会从男性的世界中得到更多尊重?!?/p>
“艺术不是性别问题,而是独创性问题。提出‘女性艺术’的称谓,是在‘男尊女卑’某种情境下,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历史中的边缘的人,为了走出边缘而不得不采取的路径。但作为女性自我,不必强调性别,只强调艺术的独创性?!敝帐跗缆奂姨沼桨紫壬哉庖晃侍獾奶纫还峒岫ǘ拭鳎骸芭帐跫以诖醋饔虢萄У墓讨校槐毓智康饕跞岬呐砸馐?,阳刚也可以是女艺术家的一个特质。女艺术家千万不要自我设限?!?/p>
在女性艺术批评家、中国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徐虹老师看来,“‘女艺术家’的称呼,更像是女性自我防卫式的宣言与身份认证,是她们的一种自我?;ぁ5毕屡砸帐醮醋魉淙蝗〉孟嗟毕灾慕?,但整体上仍然缺乏有分量的作品。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女艺术家对女性身份与角色的界定过于狭窄,不能从人类本源、从女性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担当起人类文明承续的宏大使命,那么女性的视野与格局不可能不宏大?!?/p>
也许是性格原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女画家协会主席孔紫对“女性艺术”这一话题的看法,似乎更温和乐观一些:“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兴起,男女的同构性取代了单纯的女性主义,人们普遍达成共识:男人和女人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其视角不能仅仅局限于女性性别自我,扩展视野、胸襟,才是女性艺术家创作拓展的方向?!?/p>
从强调到淡化,女艺术家与批评家们对“女性艺术”这一称呼的态度,事实上也折射出女性自身对于性别问题再发现的心路历程,以及面对依然坚固的男权社会时所感受到的身份焦虑。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女性艺术的提出,曾帮助艺术家们走出边缘,但在数十年后的当下,这种对女性身份的过分强化,反而让人产生女艺术家创作流于边缘的隐忧。在一个更强调公平自由与人性的社会中,有意地模糊自身的性别,或许恰恰体现出女艺术家们对沦为“第二性”的一种警觉。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中有一句台词为人所称道:“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其实,每一个个体的认知之旅,无不起步于“认识自我”——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性别都羞于面对、故意漠视,怎么可能去真正面对更广大的世界、理解更深沉的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性别教育,实在是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师们,率先做出了思考与尝试,针对当下教育现状,适当地将女性艺术、女性意识引入教学设计中,这种探索求真的锐气,值得每一个教育者为他们点赞。也许他们刚刚启程,但只要迈开步子,那条通向目标的道路,就已经在脚下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