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改琦《红楼梦图咏》中的妙玉
茶杯的主人妙玉,出身官宦之家,才华出众,却落得带发修行、寄人篱下的命运,众人都说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然而在栊翠庵品茶一回的描写中,我们发现她的性格并非那么“平面”:她用心地招待贾母,对刘姥姥却十分嫌弃,一只高级茶杯只因刘姥姥拿着喝过一口就不惜扔掉;面对黛玉、宝钗,她拿出一般人都不认识的高雅器具,还敢直言黛玉是“大俗人”;面对宝玉,她表面矜持,内心却有些微妙的欣赏与亲昵。
对此,沈从文先生认为:曹雪芹写这样两件茶杯,是对妙玉之“假”的暗讽——表面上聪敏、好洁、喜风雅,其实有些做作、势利和虚假。从这段文章及全书对妙玉性格的讽刺批评看,这两件器物的取名,“bān瓟斝”谐音“班包假”,“点犀?”会意“透底假”:
俗话有:“假不假?班包假。真不真?肉挨心?!币馑际恰奔俚木鸵欢伲娴囊惨欢ㄕ??!弊髡呤欠裼幸馊±词屎纤子铩鞍喟佟钡男骋簦戎肝?,也指人?
犀有“透到底为贵”意思,且明白元明杂剧市语说“乔”多指装模作样假心假意,那么当时取名“点犀?”用意,是不是影射“到底假”“透底假”意思?
周汝昌先生认为,从第五回咏妙玉的[世难容]这支曲子看,曹雪芹对妙玉是赞扬和同情的,并没有讥嘲口吻。这两件茶杯名暗讽的不是其主人妙玉,而是其使用者宝钗、黛玉:“bān瓟斝”指宝钗的性情“班包假”,所谓“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点犀?”应该是“杏犀?”,谐音“性蹊跷”,指黛玉怪癖、多疑、心重、爱使小性儿:
我以为,特笔写出给钗、黛二人使用的这两只怪杯,其寓意似乎不好全都推之于妙玉自己一人,还应该从钗、黛二人身上着眼,才不失作者原意。
点犀?的“点”是后人妄改的,雪芹原本只作“杏犀?”,有代表性的庚辰本和戚本都是如此。它和李商隐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并无干涉。
您更认同哪位先生的观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