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伏羲文化、老子文化、漕运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现象。
孔子、曹植、李白、李商隐、张九龄、程颢、苏轼、苏辙等曾在这里游历或任职。
这里诞生过谢灵运、周兴嗣、张伯驹等历史名人。
作为黄河文化的一个元素,周口元素让黄河文化更加厚重,更加充实。
原野新貌 积淀沧桑
“一过黄泛区,水茫茫。陷泥过膝及腰腹,人马欲渡川无梁……五过黄泛区,人民解放。土地改革,除暴安良。民主翻身,武装自强。气象一新,其乐洋洋?!毕秩沃泄榉倚岣敝飨?、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毛国典以陈毅元帅诗作《过黄泛区书所见》为内容,创作书法作品,再现了黄泛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沧桑巨变。
黄泛区承载着中原人民特殊的记忆,铭记着中原人民复杂的情感。
“黄河之水天上来?!被坪犹咸?,给了我们气势恢宏的雄壮。黄河泛滥,也让无数人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周口作为黄泛区腹地,承受过黄河泛滥带来的苦难,也世代被黄河母亲滋养哺育。1938年,花园口黄河决堤,黄河改道,泛滥成灾,周口多县沦为黄泛区,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并于1951年开始,在周口兴建黄泛区农场,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昔日的黄泛区建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原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