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卖场上,“可惜!差一点就到手了”的冲击会凌驾于“好险!差点花了不该花的钱”的欣慰感之上。MBA课程中有一个关于“禀赋效应“的简单实验,可以证明“失去”带来的冲击大于“获得”。在这个实验中,一组人可以得到一个有价物品,例如三天两夜的百慕大双人之旅。当被问到愿意为这趟行程出多少钱时,多数学生的答案都是500美元。接着,每个人都拿到了一张旅游抵用券。一小时之后,当被问出多少钱才肯卖掉手中的抵用券时,所有人的答案都从600到800美元不等。
按照经济学原理,在这两种情况下,金钱的价值应当是等价的。无论你是要买还是要卖,也无论你的起点是什么,这一价值应该保持不变。但直觉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当一个人放弃这张抵用券(或这幅画作)时,要求的金额会比原本付出的金额高,因为此时的出发点已经改变。一旦抵用券或画作到手之后,放弃它会令人感到遗憾。
一项数据表明,竞买者在拍卖过程中会出现“失心疯”的现象。当得标者准备付款时,有1/8的人会说:“我出的价钱没那么高吧?”为了避免发生这类争议,拍卖公司会对所有竞拍过程录像、录音,以求自我?;?。另一种得标者(通常是中东买家)甚至会在付款时说:“对,我知道我出的是20万,但可不可以算我17.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