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庄子》文本释读中牵涉到的美学问题
《庄子》一书更非专为后来的美学研究者而作,所以单从美学角度对《庄子》进行分析,必然导致文本理解的破碎和片面。面对这种情况,一些学者近年来开始跨越学科界限,以会通的方式直接面对《庄子》文本本身。其中涉及的美学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是一组以“札记”形式出现的文章,如晁福林的《读〈庄子?寓言〉札记》、《读〈庄子?徐无鬼〉札记》、《读〈庄子?外物〉札记》,(分别见《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北方论丛》2001年第6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何九盈的《〈庄子〉札记》等。晁福林认为,言与意的关系是《庄子?寓言》所论及的主要问题。今天的美学研究者多注意其中“罔两问于景”一节,并以此作为审美意象生成的哲学依据,但晁福林通过与《齐物论》中“罔两问景”的比较指出,《寓言》篇的“罔两问于景”是“齐物”思想的深化,以讲言意关系为旨归。至于其中阳子居见老聃一节,也是通篇所讲言意关系的旁证或陪衬。关于《庄子?徐无鬼》,晁福林认为,这篇文章重在阐发庄子的“道通为一”、“以心复心”、“无意则止于分”以及赤子之德和彼此是非等思想,对《齐物论》中的“道枢”理论也有重要的发挥。关于《庄子?外物》,晁福林认为,相对主义理论、对复古思想的批判、顺其自然的教育观念是这篇文章需要重视的三个方面。另外,何九盈的《〈庄子〉札记》是一篇考据文章,但其中关于《庄子》中一些字句的释读,如“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饰小说以干县令”等,对美学研究者长期望文生义的误读应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何九盈:《〈庄子〉札记》,《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