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杨师傅获准返城回苏,之后走马灯似的连遭“换岗”,工作生活一直不得安宁,然而,他与竹刻艺术不离不弃,坚持利用业余时间醉心创作。因为各项基本功扎实,创作得心应手,即使临摹优秀作品也能做到形准刀准,刻出原作品神韵?!拔易曰孀钥蹋芸坛龈〉裥Ч?,这都是得益于多年画素描头像、人体练就的犀利目光?!毖罹到景恋厮档馈?/p>
竹刻
跳出窠臼大胆创新
人物造型糅进素描技法
杨君康师傅的竹刻作品遵循前人所说“惟艺术贵在创作,自应跳出窠臼,刻前人所未刻,新题材原在天地间,端在善于取耳”的原则进行创新,创作了“张大千到敦煌”、“徐悲鸿在嘉陵江边”、“傅抱石造化为师”等阳文笔筒,人物造型都糅进了西洋素描技法。
杨师傅介绍说,他最得意的一件作品是“齐白石立像”扇骨,可谓是写实传神?!翱痰氖焙蛞欢ㄒ⌒囊硪恚坏抖疾荒芸檀?。”在这把扇骨上,竹刻人物的高度在10厘米左右,宽度只有2厘米,人物头像更是只有指甲盖大小。为了将人物表情、形态表现出来,杨师傅采用了“微雕”技法:先是略施几刀刻出长衫轮廓;脸部则采用浮雕法刻五官、肌肉、胡须,写实写意结合,呈现多彩之风姿;最后是眼睛部分,白石老人深陷的眼窝上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充满睿智的眼神,更是成为“聚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