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原来是学过帖学和唐碑的,后来友人曾劝其学碑,他却不以为然,直到25岁入京乡试接触了大量的碑版石刻以后,这才感觉到了帖学的不足,从此他开始大规模学习北碑。
1888年他再次进京应顺天乡试,结果又没考中,恰逢中国战败,他便第一次上书光绪表达改革决心,结果被反对派阻挠,上书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听从好友沈曾植勿言国事的劝说,“时徙居馆之汗漫舫,老树蔽天,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自光绪十三年以前者,略尽睹矣。拟著一金石书,以人多为之者,乃续包慎伯为《广艺舟双揖》焉?!?/p>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失意和郁闷彷徨,或许康有为不会把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写出来,即使写也可能不会表达得这么全面和深入透彻,因为在康有为眼里书法乃是末技,不值得在上面耗费大量精力??涤形歉鍪愕恼渭遥谒闹幸哉胃母镂松谝淮笫?,大概也只有碰上1888年这样的人生最低谷他才会暂且放下政治,转而研究书法以排遣胸中郁闷。
实际上,就康有为的创作而言,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用功尤深,同时参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他在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拙、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但是就创作形式上来说,康有为的书法作品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