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知名古陶瓷鉴赏家王声伟先生向笔者出示了他收藏的一对成化斗彩三秋杯,杯子的尺寸大小与故宫藏的那一对相同,胎釉符合成化特征,釉面细腻滑润,跟成化青花和斗彩瓷器一致,特别是瓷胎迎光呈淡肉红色,这是成化朝瓷器的重要鉴定依据。从传世的成化斗彩瓷器分析,有两种胎,一种为肉红色,这种红色随胎的厚薄略显深浅差别;另一种胎呈牙黄色,胎薄的偏向白色,釉面有白的,也有湖水绿的,有的露胎处显米糊底,有的没有。成化斗彩有一种非常轻薄的瓷胎,手感轻盈,薄胎器往往属于淡肉红色的一类。王声伟这对三秋杯是这一种,无论胎釉都与成化官窑瓷器特征一致。
王声伟收藏的三秋杯绘有蝴蝶两组,每组3只,另加2只,共8只。每组蝴蝶有两只用姹紫画,另一只用黄色画。据古陶瓷界认定,姹紫只出现在成化一朝,这种颜色色如赤铁,表面没有光泽,略显粗糙,直到目前都无法仿制。行内一直沿袭清代督陶官唐英的说法,认为姹紫是烧造时出现的色疵,也叫差紫。经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及民间藏品的观察,有一些确实是烧造时烧黑了,但大部分色彩清晰完好,可见姹紫是成化斗彩的一种常用颜色。清代的唐英或许见到的只是成化斗彩的一部分,导致了认识上的偏差。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是鉴定成化斗彩的关键细节,认识上的偏差将会导致误判。
对成化三秋杯的鉴定跟其他成化斗彩鉴定一样,要从总体特征判断。特别要注意的是,成化斗彩同类器型、同样图样的用色经常变化,比如鸡缸杯,姹紫有时画在花上,有时画在鸡尾巴上,有时画在叶子上,其他的也一样,没有固定的颜色。所以不能以一种图式作为唯一标准。三秋杯也不例外。
三秋杯是成化名品,以绘花蝶兰石表现乡野秋天景致,因历时3个月的秋天有“三秋”之说而得名。
笔者认为,民间出现的成化官窑不在少数,还要以实物为依据,不要管来历,因历史原因,古陶瓷的出处很难说得清楚,不能因为珍贵而轻易否定,这不利于?;?。成化皇帝在位23年,期间御窑厂生产官窑超过50万件,目前传世品只发现4千余件,民间有一定量藏品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