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于将郭瑞腾称为“印尼郭”,郭庆祥为“大连郭”,而另外一名香港藏家方毓仁则被称为“香港方”——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开始代理吴冠中的作品,更是最早直接拿吴冠中作品在香港佳士得上拍卖。
在多数人意料之中的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在香港春拍的成交情况仍不理想。香港苏富比“亚洲现当代艺术晚间拍卖”84件拍品中,10件是来自中国当代艺 术;而曾经屡创拍卖纪录中的70后艺术家贾霭力也在本次夜场中遭遇流拍,其曾在2013年的香港苏富比以340万港元成交的《早安,世界》,在本次夜场中 以240万港元的起拍价流拍。
在香港苏富比举行的4场现代及当代亚洲艺术拍卖中,比例很小的中国当代艺术以早期艺术家为主,但挑选的不 是一些曾经的市场热门作品,如岳敏君 1993年作品《幸?!芬?40万港元成交;张晓刚2009年作品《绿墙:书房一号》以187.5万港元成交,另一件《期待的生灵》以108.75万港元 成交。
如今中国当代艺术板块整体仍在调整,成交行情下滑,买方表现谨慎,为此拍卖公司不断调整以促成市场主力和品位的轮换,从老 F4(岳敏君、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到新F4(刘野、刘炜、曾梵志、刘小东),到现在的尚扬、石冲、毛焰、段建伟、王光乐等中青年艺术家。
在艺术保守力量和日韩当代艺术的夹缝中,中国当代艺术表现的冷静和理智,而资金充足的机构、美术馆正在争夺最好的艺术品资源,相信具有相当实力的成熟艺术家和年轻艺术家未来会受到持续关注。
2016内地春拍如何开局
出乎意料的火爆不禁让人对即将开始的北京春拍能否回暖充满想象,即将开拍的市场更加值得期待。
市场调整,也是市场份额重新洗牌的过程。一些大中型拍卖行不断攻城略地,行业集聚效应加剧。比如,北京保利推出的《云中君与大司命》是傅抱石艺术生涯中 极为重要的一件作品, 2亿元的估价更加让人期待它的市场表现。曾巩《局事帖》曾于2009年在北京保利夜场拍出1.08亿元引发轰动,时隔七年重现中国嘉德,一旦成交必然刷新 原有的拍卖纪录。北京匡时6月初也将迎来十周年大拍,不管是专场设置还是作品征集,从数量到质量,都会有大幅提升。拍卖行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征集、成交能 力的对比,更是品牌美誉度等软实力的抗衡。
香港春拍的火爆,反映出香港市场艺术品交易地位的强势。但这种火爆对内地市场影响有限,已经 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香港与内地市场的表现可谓“冰火两重天”,除了大的经济环境不同,原因更是多方面的。首先,从政策环境到交易环境,内地市场的国际化 程度还远远不够;其次,内地藏家群体更倾向于投资,而非收藏。
香港市场的风向标更多是指向国际市场,他们的买家群体是国际化的,市场环 境也与内地存在诸多差异,比如税收、市场政策等,而苏富比目前还无法在内地拍卖文物,香港春拍的良好成交更加显示出 香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强势地位,也有利于进一步刺激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复苏,但还不能得出内地文物艺术品市场就此出现反转的结论。
内地春拍能否回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拍品说话,市场追逐的焦点永远是精品,顶级拍品依然会受到资本热捧。另外内地收藏家和拍卖公司之间有利益关联,往往大收藏 家和拍卖公司的老总之间非常熟络,称兄道弟,收藏家需要在拍卖公司为自己藏品拍得好价,要做艺术品融资贷款等也同拍卖公司有关;而拍卖公司不仅需要从藏家 那里征集拍品,也需要他们在拍卖会上出手捧场,双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香港市场的历史比较悠久、发展成熟,不少非常资深的藏家都拥有 着雄厚的实力,收藏群体比较固定。这些年,也有些来自各个财团的新藏家,就是所谓的“富二代”,他们的收藏是非常有家庭传承的,算是下一辈开始介入接班。 这些人出手,只要看中好东西,就不会计较,没有资金多一点少一点的这种得失心,大多数的心态就是志在必得。所以说,香港这个地方相对客户群比较高端,汇聚 了两岸三地的资深藏家,持有的资金也比较大。
内地拍卖市场前几年比较火爆,但参与者很多是中小买家,也就是持有中小量资本的人比较多。 很多是画廊老板,这几年刚刚开始试水艺术品。总体而言,资本的持有量并不大。这两年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因为企业经营状况不好,这两 年都不再买东西了。买东西的人少了,投入的资金量就非常少。
并且,内地市场中,真正想要收藏的人不多,而是投资的人比较多。这就是两边的差距。因为是投资,看到市场火爆进来了,看到市场不好就又退出去了。市场相对不稳定,也不成熟。
专家预测,今年内地的春拍市场和去年秋拍的情况差不多,不会有大的波动。因为拍卖或者说艺术品市场,就是整个经济的晴雨表,它体现得非常明显。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艺术品市场的起伏也不会很大。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