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人 月牙山秋月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争论
“岭南画派”和“国画研究会”
激烈论争带来觉醒
1921年,“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在广州举行,西洋画、折衷画和传统中国画不同风格流派画家的作品并置一堂。一批中国画家感受到西洋画的强烈冲击和中国画的日益没落,对新国画发展过程中模仿、借鉴日本画的做法亦深为不满,急切希望通过弘扬“正宗”传统绘画来改变画坛的“庸俗作风”。为了抗衡“折衷派”,1923年,“癸亥合作画社”成立。该社发起人之一——赵浩公指出:“我们的国画,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有别于从日本抄过来的不中不西的所谓‘新国画’;为著正名分,绍学统,辨是非,别邪正,我们要树立国画的宗风,岂徒是抱残守缺而也?!薄肮锖ズ献骰纭弊畛跤姓院乒⑴酥轮?、黄少梅等14人,1925年,改组为“国画研究会”。
1926年2月在广州举办的越秀公园游艺会上的书画展览,由于“折衷派”画家的作品因画风不被一些传统中国画家所接受而被另辟一室展出。为此,高剑父授意学生方人定写了一篇题为《新国画与旧国画》的文章刊于《国民新闻》,指“旧派”画家因循守旧,“新派”反映时代等等,国画研究会则由黄般若撰写了《新派画是中国的衣冠吗?》予以反击。这场笔战你来我往长达两年之久,双方就文人画的价值,绘画与写生、借鉴与模仿、抄袭,中国画、西洋画与日本画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最后在叶恭绰的调解下才告一段落。史称“方黄之争”。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岭南画派”画家和“国画研究会”画家就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借鉴与模仿、中国画、西洋画与日本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这些论争超越了地域的局限,体现了本土文化艺术对外来冲击的回应与觉醒,成为中国画变革发展中“新”“旧”激烈碰撞的重大学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