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羽 无题269 纸本蜡彩
蔡元培李毅士也曾参与论战
“二徐之争”因经费问题戛然而止
在徐悲鸿、徐志摩争论得如火如荼时,蔡元培、李毅士也纷纷参与了这次的论战。
作为“极端赞同”徐悲鸿的支持者,李毅士在《我不“惑”》一文中用“真正的艺术家的态度”来形容前者,他把“二徐”争论的症结归结在“艺术家的态度与评论家的口气”上,都在自说自话。他对徐悲鸿的“主观态度”表示首肯,也对徐志摩极力为现代派辩护形容为“极正当的态度”。但无论如何,作为艺术家,他也承认对现代派艺术“看不懂”,“假若说:我的儿子要学他们的画风,我简直要把他重重地打一顿”。虽然他承认塞尚、马蒂斯的作品是“十二分的天性流露”,但他还是以社会效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反对他们的画风在中国流行,他主张:“欧洲数百年来艺术的根基多少融化了,再把那触目的作风,如塞尚、马蒂斯一类的作品输入中国来?!?/p>
而蔡元培的《美术批评的相对性》一文则颇有调和的意味:“我们对于一种被公认的美术品,辄有‘有目共赏’等词形容之。然考其实际,决不能有如此的普遍性?!?/p>
连续出版十期以后,《美展》可能因为经费问题而??W魑睹勒埂返谋嗉?,杨清磐在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后,又不得不印了一份增刊,刊载了徐悲鸿再写的《惑之不解(续)》等内容,并且在增刊上作论战的总结性陈词。虽然是总结,但论战其实还没有结束,杨清磐在总结末文还写道,“‘惑之不解’付排后,徐志摩又来六七千言的长文,然而由于本刊地位及时间上均不能容,惟有暂为保存,俟有继续出版之机会再为刊布”。
可惜的是,出版的机会再也没有了,使得“二徐论战”中徐志摩的六七千言的反驳意见无法留存于文献上供人研究。而更令人遗憾的是,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而不幸遇难,徐志摩再无机会主张他“现代艺术”的观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