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象牙笏
长54.5厘米、上宽5.4厘米、下宽7厘米,为本馆二级藏品。长条片状,上窄下宽两端翘,通体光素无纹。此件象牙笏器形与象牙纹理特点与上一件象牙笏类似。不同之处为:一是这件牙笏四角稍截去一小角,而近似圆角;二是这件牙笏颜色较上一件浅,泛白。
笏板,又称手板、朝板或朝笏,是古时大臣面君的必备之物,是官员礼仪的重要表现。笏的起源甚早,《史记?夏本纪》中已有用笏的记载,周代时已形成用笏规制。最初笏是一种在面君时记录的工具,可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记录上奏之事以备忘记。隋唐时期,明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持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持竹木笏。
由用笏还引申出一个我们皆熟知的名词—缙绅。古代大臣持笏奏事完毕,就将笏板插于腰带之上,这一动作被称之为“缙绅”?!扮啤敝饕浮安濉保吧稹敝饕秆?。于是人们常常将这一特定的动作指代为当官之人,也就是我们所长说的“缙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