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告诉我,乃父去世时,他刚六岁。乃父弥留之际对其母留下遗言:“孩子不要再学美术。”乃父的这一遗愿完全出于自身的感慨,内里复杂的因由很难猜度。因之,尽管刘艺自幼喜欢书画,为秉承乃父的遗言,他并未向绘画方面发展,于写字则一直是情有独钟。尽管在学书的过程中伴随着蹉跎岁月,但他一握起毛笔就“他好俱忘”,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在浓烈兴趣的支撑下依旧不废翰墨。
刘艺参加了第二届至第七届全国书法展的组织评审工作,尤其是在第四届全国书法展中首次对参展作品进行评奖。关于这一改革,其时的很多评委认为书法不好评奖,或许还会产生负面作用。刘艺力排众议,据理力争,列举了文学创作有茅盾奖,电影创作有金鸡奖,百花奖,全国美展也有各类奖项的成例。最终将本届展品进行评奖的意见统一起来,在书法艺术领域第一次诞生了全国级的获奖作者。此次评奖,其意义和影响以今天的眼光回视自不待言。
在刘艺看来,公平、公开是作为一个合格评委的基本职业操守。而专业素养则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是眼高,眼不高选不出好作品;其次要手不低,字如果写的不好,也不足以服人?;蚧诖耍跻赵谑榉ù醋鞣矫?,未敢有一日懈怠,经年池水尽墨的功夫,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眼手俱高的艺术理想。
刘艺的书法创作以草书见胜,是当代书坛最有代表的草书大家之一。刘艺对草书的认识非常独到,他应被视作走入草书灵魂的那类人。刘艺说:“我认为今天的草书,除空灵飘逸之流,还应有厚重沉着之作?!币桓龊裰爻磷?,拈出了刘艺草书的个性所在。刘艺的草书作品沉着老道,点画之间蕴蓄的神理已非青春年少者的妍美之相,而是一个人到老境的苍茫感、浑厚感??梢韵爰诨釉耸北史ㄖV?,用墨充沛,其意不在雄肆怒张,亦不故作惊人之笔,是实实在在的敦厚,驰而不妖,行而不疾,作品中的气象有郁勃的特色,秃的、钝的、拙的韵味弥漫,不复存青春的气息,却如幽燕老将,气味绵厚。刘艺喜欢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句子,又把删繁就简当做个体草书创作的主张。刘艺告诉我:“‘三秋树’已值晚秋,比起盛夏时节的枝繁叶茂另有一番味道?!蔽蚁?,刘艺在草书创作上所主张的删繁就简一定和年龄的增长分不开,这也可以看作是人书俱老境界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