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辞卜甲
2004年至2011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周公庙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脊哦釉诖朔⒕蛄舜罅坎芳?,为研究周朝历史与社会结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一项目由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举办十大考古发现的评选以来,北大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有30多项入选?!把罢妗闭钩铝辛巳胙±晔罂脊欧⑾值拇硇晕奈铮谇康鞴凵托缘耐?,又紧扣教学科研主题,在反映学科建设历程中总结经验、启迪未来。
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副馆长曹宏表示:“在展品的选择上,我们更多考虑教学的需要,例如展示洪州窑的窑具、残破的瓷片。”展览中,不时会看到未完成修复的文物、测定年代的工具、田野考古日志,等等。
“作为高校博物馆,赛克勒博物馆开馆25年来秉承‘考古传递理性,艺术激励创新’的理念,举办了近百项展览,成为北京大学考古学展示教学与科研成果,培养文博行业专门人才的重要窗口?!北贝罂脊盼牟┭г涸撼?、赛克勒博物馆馆长杭侃表示。
“师生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教学与科研,同时博物馆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基地?!辈芎晁?,展览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学生参与策展、布展、文物?;?、藏品管理,融入文化遗产发现与?;ぁ⒋ビ氪械拿恳换方?。
在“公共考古”愈渐受关注的当下,赛克勒这样的“小众”博物馆也从教学科研功能向外延伸,用一种并非主流的展呈形式,将不那么“完美”的文化遗存呈现给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思维,通过与文化遗产的发掘者“对话”,引导公众在“寻真”的过程中反思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正如杭侃所说:“让文化遗产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ず痛泻梦颐堑奈幕挪?,建立文化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