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 双寿 34cm×30cm 约20 世纪30 年代晚期
继虞世南之后,唐代艺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云:“遍观众画,唯顾生画古贤,得其妙理。对之令人终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闭饫锼降摹澳皴谙耄钗蜃匀弧保褪撬瞪竺乐魈逶谛郎突婊帐跏?,需精神高度集中、想象极为活跃,唯有如此才能达到“妙悟”的境界。所谓“妙悟”,就是通过感性直观的方式对画中的“妙理”进行体味式的领悟。而要达到“妙悟”,必须“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即在欣赏和观照中,审美主体必须排除外界事物和内在欲望及其理智的干扰。所谓“身如槁木,心如死灰”,都是讲只有排除这种内外(物我)的干扰,才能在审美欣赏中由“凝神遐想”式的纯然观照提升和达到(“得其妙理”“臻于妙理”)的“妙悟”境界。张彦远之所以能够提出“妙悟”这个概念,是和当时的禅学影响密不可分。张彦远在以“妙悟”说明绘画欣赏中的感性直观方式与禅学所讲的顿悟方式是一脉相通的。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不仅是一个对于禅学具有相当高修养的学者,而且能够以“以禅入书”“以禅论画”。董其昌将学习传统书法分为三种境界?!妒判唷分屑窃兀骸笆廊艘云湎羯⒆菀?,脱尽碑版窠臼,疑其天资高而人力浅。余见其廿三岁时写《普门品》,学《麻姑仙坛记》,便如印印泥然。则其苦心力学为何如也。此道亦有三关: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终若印空?!焙陀菔滥系摹靶奈颉?、张彦远的“妙悟”有所不同,董其昌更多倾向于“顿悟”。他不只独尊“南宗禅”的“顿悟说”,而且在绘画上也同样推崇“南派山水”的灵秀、飘逸。他在《容台别集》中对此有过不少论述:“独好参曹洞禅,批阅《永明宗镜录》一百卷,大有奇悟?!薄拔裟暝拭懿仂?,大彻大悟之人,作何证验?藏公曰:但问答之,顷不动眉睫者即是。少有拟议伫思,即非真悟道者?!薄拔宕鄙莩缬胨纬跎奕唬怨せ剿凰屏戎徐?,一似西来禅?!薄盎莩?、巨然,皆僧中之画禅也?;莩缛缟裥?,巨然如惠能,南能北秀,二宗各有趣?!倍洳衷凇痘鄞钥分兴担骸靶心晡迨街伺苫ū弊诨桑┦獠豢上?,譬之禅定,积劫方成菩萨,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