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嵩《市担婴戏图》中卖玩具的货郎
到了八岁的时候,普通人家会把小孩送入学堂或私塾。在宋仁宗庆历年间的兴学运动中,全国设立了大量官办学堂。欧阳修在《吉州兴学记》中曾感叹:“其明年(庆历四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海隅微塞,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呜呼,盛矣!”官办小学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但政和四年(1114年)由尚书省颁布了一条法令:“诸小学,八岁以上听,在家在公有遣犯违、犯,不在入学之限?!保ā端位嵋濉こ缛濉罚┮簿褪撬翟诩椅ケ掣改缸鸪さ难到?、在外面又有盗窃伪滥等行为不端之人的孩子是不能入学的?;是坠菝窃蛟谧约旱墓罾锟枳诺男⊙?,根据《宋史·选举三》中的记载:“凡诸王属尊者,立小学于其宫。其子孙,自八岁至十四岁皆入学,日诵二十字。”
除此之外,将孩子送去私塾也非常普遍,特别是到了南宋,耐德翁在《都城纪胜》中描绘当时都城临安的情形:“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闭庑┧桔拥墓婺2⒉淮?,学生人数一般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当时的私塾老师所收学费大都是实物粮食,仅能勉强维持生活。富裕人家也会专门聘请私家教师,比如出身官宦之家的韩玉父小时候曾请李清照教她学诗。那些穷困的家庭因为交不起学费,家长只能自己教授孩子,比如欧阳修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里没钱供他读书,甚至连买笔的钱都没有,他的母亲郑氏“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宋人对孩童教育的重视也出现了许多经典蒙学书籍,《百家姓》和《三字经》都成书于宋代且颇受后世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