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 1983年 吴冠中 69×137厘米 纸本水墨设色 中国美术馆藏
“风筝”的线延续到吴冠中的风景画中。在他的绘画中,自然的形态是一切创造之始,永远是鲜活和生动的生命体,自然给予吴冠中无穷尽的创作灵感。吴冠中在文章中曾谈到他对苏州留园的记忆,“留园有布满三面墙壁的巨大爬山虎,当早春尚未发叶时,看那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如游龙,野趣感人,真是大自然难得的艺术创造”。这个为“美”痴狂的人开启了寻找自然界形式美的按钮,他把从自然中得来的素材变成线与线、块面与块面之间的节奏关系,使画面产生一种充满韵味的和谐律动。
深入生活是“吃草”,艺术创作是“挤奶”
吴冠中推崇写生,“他将深入生活比作吃草,将艺术创作比作挤奶”,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秦生回忆道,“他70岁时,在给我的来信中说‘吃草的机会愈来愈少了,吃一次算一次,我永远恋念大半辈子的创作生涯。’后来他在我的旧藏下面题字‘明日同去雁北吃草,吃草少奶将变质’。”王秦生说:“吴先生的写生和其他老师教的不一样,他告诉我们写生就是创作。他写生也有几点不同。第一,他不是坐下来面前是什么就画什么,往往是先到周围走动,也许把一个地方的树搬到另一个地方的房子跟前,不断移动来写生。后来大家熟悉了,有的叫移花接木,张仃先生叫它‘拉郎配’。第二,他不强调光影的变化,所以他写生的时候,从早晨可以一直画到晚上,有时候他中间不吃不喝完成一张作品。这些作品我们当初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觉,没有光影的变化,非常像中国水墨山水,实际上他已经在追求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了。第三,吴先生画中的树不同于西方的风景画,特别像中国山水画里的树,非常讲究树的结构和树枝穿插的美感。为了能画出这样的效果,他自制了特殊的油画笔,把大的油画笔留下主要的几根长的,然后再把它裹起来,这样勾的线非常挺拔。他有追求,也有方法?!?/p>
吴冠中对自己坚信的东西非常自信,他说:“我的画就是埋在地下的文物,总有一天会出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