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水系124x180 2022年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观看,不是眼的奔忙,而是心的安顿;亦不是逃避世界,而是在纷扰中,重新寻得与天地合一的节奏感。正如师恩钊在创作中所呈现的:“搜妙创真”不仅关乎技法的演进,更是他在时代语境中的观看方式与存在方式的双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对现实的否定,而是从现实的表层深入其内在的律动,将艺术带回生命的本源。
在他的艺术中,我们可以重新体会“隐秘之美”的魅力—那是一片看得见却又言不尽、可进入却无法穷尽的“神秘疆域”。让人重新感受观看,也重新体会存在。
春阳诗意 98x180 2025年
二、执笔问变:时代浮影入丹青
中国山水画自五代以来,本就是一个在“变”中延续、于“变”中生长的历史。从壁画、帛画、到漆绘、卷轴,从元人文人画对宋代院体工笔的“反拨”,到明清技法的墨气淋漓的文人画、到清代绘画的宫廷绘画的中西合璧、扬州画派的市井文人,岭南绘画的西风东渐,再到20世纪徐悲鸿、林风眠对“百川汇?!钡奶剿?,每一次转型的背后,皆是对“变”的深层回应与推动。可以说,它始终是在海纳百川的气魄中,不断吸纳、融合、成长、壮大。
到了当下,在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话语的强势影响下,中国画看似面临某种两难的局面:是坚守传统笔墨的纯粹性,还是与外来艺术形式相结合?事实上,纵观人类艺术史,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从来不是封闭静止的存在,是在渐进中融合、在交错中生长。人的审美意识本身就是与时代共进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