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秘而不宣,或羞羞答答、半遮半掩,是艺术品行业从古至今的惯例。近期刚刚落幕的大学生艺术博览会上,主办方将标价写在了标签后,引起圈内圈外截然不同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原因阻挠了艺术市场的价格透明?这条不成文的潜规则是不是阻挠艺术品市场规模升级的绊脚石?
询价规则由来已久
对于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的做法,不少圈内人士认为,此举让主办方自降身价,明码标价适用于大卖场,把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降格成超市商品一样标准化出售,这是不能接受的,艺术作品理应一物一价。
一般而言,画廊遵循询价规则。当询问画廊工作人员作品的尺寸和价格时,对方会先反问观众的身份、用意、对作品的感受,以及有没有收藏历史,并不会将作品价格直白地告知。如果画廊甄别出潜在买家的意向,才会将价格透露。闲逛的观众或者是媒体和竞争对手的摸底行为,在画廊是不受欢迎。更有甚者,只有高级别的画廊工作人员才能知晓底价,才能够透露给有意向的买家。透露作品价格在高端画廊,被视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大艺博“的艺术收藏对象是中青年买家,包括不少初涉艺术品市场的爱好者,作品的价格区间从1000元到5万元人民币。从主办方收到的反馈来看,互联网一代显然更接受直白的交流。“价格标签上注明,童叟无欺,一目了然?!被ǚ?600元购买谷仁明约翰·列侬版画的一位买家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