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4小时服务内容,石家庄附近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

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如何让甲骨文走出“象牙之塔”(组图)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如何让甲骨文走出“象牙之塔”(组图)

2019-09-03 09:45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宇信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四方风甲骨拓片 资料图片

象牙塔外天地宽

甲骨文走出“象牙之塔”,让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活”起来,体现出了甲骨文独特的时代价值。

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甲骨文书法,把学者考释文字的成果艺术化,是普及和推介甲骨文知识、扩大甲骨文影响的一种重要途径。多年来,一批甘于奉献的甲骨文推介“志愿者”,在各地举办了多种不同规格、不同主题的展览。特别是近一年,为迎接和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甲骨文书法展览在各地时有举行。诸如2018年11月在天津举办的“殷契抒怀——朱彦民甲骨文集联书法展”,2019年6月在山东威海举办的“大美中国古文字国际展览”等。2019年8月底,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美甲骨文国际书法大赛颁奖展”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举行,仅中国书法家协会就有一百余名会员参赛,使之成为一次反映当前甲骨文书法水平的重要展览。不断举办的甲骨文书法展览,让大众在怡情养志中感受甲骨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宁唯是,甲骨书法家在展览提供的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并在交流观摩中提高了书艺水平?!抖兰图坠俏氖榉ㄑ芯俊?2016年)、《殷墟甲骨文书法探赜》(2017年)、《王宇信甲骨文书法论序集》(2014年)等甲骨文书法理论著作的推出,使“无法可依”的甲骨文书法,向“回归甲骨,走出甲骨”的正确方向前行。不少外国朋友也为甲骨文书法内在的张力和灵动深沉的线条美所打动。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日本、美国、韩国等不少国家都举办过不同规模的甲骨文书法展览。甲骨文书法展所到之处,都受到渴望认识和了解中国神奇甲骨文化的外国朋友追捧,其求知求真的“心弦”,无不为甲骨文隽永的线条所拨动。

象牙塔外天地宽。让深藏在博物馆的甲骨从紧锁的清冷库房中走出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体现其时代价值。2012年4月,国家图书馆举办“殷契重光——国家图书馆藏甲骨精品展”,馆藏60版甲骨实物和30种甲骨名家书法,近距离地与广大观众见面,受到了各界的热烈欢迎。通过这个展览,甲骨学者认识到,大众有了解、认识甲骨文的迫切需求,甲骨文也完全可以从学者的书斋中走出来,帮助大众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甲骨文。2015年10月,“甲骨文记忆展”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幕。这次展览仍以馆藏甲骨精品实物为中心,并配以放大的甲骨拓片。在背景展板上,展示着记录甲骨文百余年发展史的文字与定格了历史瞬间的珍贵照片,使整个展览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展柜中的甲骨实物,沉稳厚重,使人产生敬畏感。而互动区的声光电设置,使观众能够穿越时空隧道,体验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化。这个深受欢迎的展览,入选了当年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并且持续展出三年多,直至2018年底才闭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如此长时间的展览是不多见的。

2016年8月,“甲骨学发展史馆”在甲骨文之父王懿荣的故乡山东烟台福山区开馆。该馆全景式地展现了甲骨文自1899年发现以来的研究成就。王懿荣与为弘扬、传承甲骨文化作出贡献的几代学者的形象,通过照片的形式在此馆“共聚一堂”,这些甲骨文学者成为青少年励志向学的榜样,这个展馆则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甲骨作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为推动文明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2018年10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这就使甲骨文的价值更为突显。甲骨文已不仅是中国的,而且还是世界的“非遗”。2016年10月,“甲骨文记忆展”远渡重洋,抵达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中国的甲骨文与墨西哥一组文物上的刻画符号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下子拉近了中国文化与墨西哥古文化的距离。其后不久,“甲骨文记忆展”又抵达澳大利亚,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非遗文化周”上亮相,加深了当地观众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120年前甲骨文发现之初,正值积贫积弱的晚清,当时出土的不少甲骨被外国人巧取豪夺,蒙尘异国他乡,给我们留下无尽的伤痛和遗憾。而今天走出国门的甲骨文书法和实物,不仅带着文化自信,而且担负着文化使者的重任,底气十足地向世界展示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明,讲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shrainbow.com.cn)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