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仇英 (传) 换茶图 (局部) 绢本设色
纵21厘米 横10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以产地命名。如宣笔、湖笔、湘毫、湖颖。宣州和湖州是中国毛笔制笔史上公认的两大中心。《考工记》里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笨杉实钠分视氩氐淖匀换肪乘纬傻奶烊徊闹剩约笆欠裼屑家站嫉墓そ诚⑾⑾喙?,而宣州的地理和生态环境适宜兔子和鹿等野生动物的生息,能够长出符合制笔要求的毫毛。
自晋代以来,宣州的制笔业就已经非常有名气,白居易《紫毫笔》称:“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笨杉莸耐煤帘势氖芑队3跆剖逼?,宣州(今安徽宣州)已成为制笔中心,宣州兔毫配有鹿毫、羊毫制作的紫毫笔被称为宣笔。唐代女诗人薛涛在《十离诗》第二首《笔离手》中吟道:“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笺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羲之手里擎。”宣笔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尤以紫毫著名。
元代以后湖笔渐渐登上中国制笔史的舞台。湖笔的故乡在今天浙江湖州的善琏镇。南宋时期,湖州成为士大夫隐逸酬唱生活的首选之地,当地文人辈出,带动了文房用品的发展。宋元兵家在江淮之间僵持四十余年,宣城为之凋敝,笔工避走江南。湖州免受兵家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地,为湖州的制笔业做好了工匠准备。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留名史册,“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明成祖朱棣迁都于北京,随着文化中心的北迁,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工匠们开始入京售笔。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施廷用等人的佳制赞赏不已,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开在外埠的湖笔名店有北京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茅春堂;苏州贝松泉;扬州兴散寺;天津虞永和等。湖笔的时代流传使之维系着“毛颖绝技甲天下”的盛名。
元代,湘笔也十分著名,主要源自郴州笔,与湖笔的区别在于,杂扎并不分层,不重锋颖,主要有水毫、兼毫。
因原料不同命名。潘岳《秋兴赋》云:“染翰操纸”。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宋人叶廷注云:“柔翰,笔也?!薄昂病敝赋ざ嵊驳挠鹈湃嗽杂鸷沧鞅?,后世便以“柔翰”指毛笔?!懊薄蔽实谋鹈拼小睹贝?。随着制作毛笔材料的丰富,人们也喜欢用各种毛料来命名毛笔,如狼毫、羊毫、兔颖、貂毫。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的诗句“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栗尾,即狼毫笔。再如称羊毫和兔毫制作的毛笔为“羊合兔”,又称“二毫笔”。当下我们最常使用的兼毫笔,如“狼羊兼”等,都是依照笔锋的制作材料来命名。笔管制作材料的差异,往往也会因其材质或颜色等来命名?!妒吩啤瓣菸彝堋?,“彤管”指的是女史所持的红色管的笔。扬无咎词“挥象管、擘蛮笺。等闲写就碧云篇”,描绘的便是作为文房清玩的象牙管毛笔。经常使用的竹笔管则称为“素管”。
以形状体势命名。形状体势特征往往成为毛笔命名的主要方式。从笔头的形状来看,有枣心、兰蕊、笋尖、丁香、葫芦等。又如湖州产羊毫笔又分“大蒜头”“鸡丝”“鹤脚”等。毫锥,则指的是毛笔的形状像锥子,比喻笔锋尖利。
拟人拟物得名。历代文人对毛笔的喜爱,往往令它们被赋予拟人的色彩,甚至有时候还有了官位,如“毛生”“毛文锋”“藏锋都尉”“亳州刺史”。韩愈的《毛颖传》有“毛颖”“中书君”“管城子”之称,《文房四谱》有“管城侯”“毛元锐”之谓?!凹馔放痹蚴俏娜巳∑湫嗡浦健U庖怀莆匠鲎浴段菏椤?,原指北魏的名臣古弼。毛笔使用时间久容易脱毛,因此也有人戏称为“秃友”或“退锋郎”。文房四宝是文人书房案头摆设的基本用品,而笔的吸墨性和对墨的调和使用又尤能体现毛笔的特点和品质,故唐代书法家薛稷被戏称为“墨曹都统”“黑水君王”。此外,皇帝作为封建社会的顶层,天子用笔自然要有别于他人,因此需要特别定制,在笔的命名上自然也与众不同。如乾隆皇帝的御用“天子万年”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