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李公麟 西园雅集 (局部) 绢本墨笔
纵30厘米 横144.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善书不择笔”
从毛笔出现开始,人们就将毛笔与文字的书写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书写是否要对笔进行选择,书法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唐代的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和裴休认为“能书不择笔”。而前代的书法家,如张芝、韦诞、王羲之、韦昶等都善制笔,说明他们十分重视选择毛笔以适应书写的需求。元人方回有诗云:“世言善书不择笔,此物岂可不精择??展言缮?,快剑始堪孟贲击?!蔽娜耸种械谋示秃帽壬浼值墓⑽涫康慕?,是他们手中的武器,哪里有不加以选择的道理?
书画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和选择毛笔的并不在少数。据说苏东坡最喜欢用诸葛笔,而赵孟頫对笔的选择十分挑剔,一般是先选取百余支试用,再选用其中较好的十支拆开,将选好的毫重新合并制作成一支新笔。针对书法史上著名的碑帖临摹和书写练习需要,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根据字体书写需要生产出的毛笔。如九成宫特制兼毫,采用羊毛和马盖毛制成,笔头直径约1.05厘米,出锋4.5厘米,笔锋柔和,提按均匀有力度,适合欧体楷书的“方圆兼备,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欹侧险峻”。
以著名书法作品为例,陆机《平复帖》主要采用秃笔的笔触。而《祭侄文稿》当为鸡距笔书写。颇具辨识度的瘦金体,是散卓笔的极致代表。而《寒食帖》正是苏轼喜爱的诸葛笔所书。陆游的《自书诗帖》的卷尾有提示为猩猩毛笔书写。陈献章《自书诗卷》用茅龙笔毫书写,与动物毛笔相比毛硬涩、吸墨性能差,运笔较干。宋代叶梦得《石林避暑录话》说:“歙本不出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传其业,……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蔽扌纳⒆勘试右远嘀趾撩?,无笔柱,羊毫软而长,大都用于提笔作书,尤其是用来写草书,可谓是宣州的名笔?;仆ゼ岢疲骸坝形馕拗琳摺魑扌纳⒆勘剩笮〗钥扇艘?。然学书人喜用宣城诸葛笔,著臂就案,倚笔成字,故吴君笔亦少喜之者。使学书人试提笔,去纸数寸书,当左右如意,所欲肥瘠曲直皆无憾,然则诸葛笔败矣?!闭庵中滦兔实某鱿忠仓苯拥贾轮票始挤ǖ母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