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学生24小时服务内容,石家庄附近学生200块钱随叫随到

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投资80后艺术家 投入低回报率惊人

投资80后艺术家 投入低回报率惊人

2012-04-05 09:44 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代艺术的权力之棒显然还是掌握在“60后”、“70后”艺术家手里,而对于“80后”一代,大多数人都觉得“太年轻”、“不成熟”、“个人主义色彩过重”……但细想一下,80后艺术家群体现在也已届而立,他们的作品真的还不够优秀吗?80后艺术家由于对个人主义的崇尚,使得他们更容易打破艺术创作的藩篱,在艺术创新和个性传达上具有天然优势;而传统教育的力量,又让80后艺术家与70后艺术家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特征,呈现出记忆情感、向往自然、社会责任的一面。他们拥有年轻的热情和理想主义激情,他们专注于绘画的纯粹性,更善于吸纳世界的艺术精华,更敢于直面社会的问题。毫无疑问,80后的大气范儿已经势不可挡了。对于80后艺术家群体,目前市场上的主力资金还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其实这恰恰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浮躁、不平衡的典型表现之一。之前老一代的张晓刚和新一代的刘小东们,他们在30岁左右也基本寂寂无名,但谁能在那时抓住他们,谁就是今天最大的赢家。按照投资学的原理,目前投资80后艺术家,基本相当于“天使投资”:资金投入低、回报率惊人但风险同样很大。我们提倡以消费的态度来购买80后艺术家的作品,比拼的不是资金实力,而是眼光和胆识?!恫聘惶谩费∪×?位“80后”年轻艺术家,他们很可能就是你要寻找的“潜力股”。

李璟:内心有一个孤独的小人

黑黑瘦瘦的李璟像极了他画中的主人公,对于这种巧合,他笑称是对自己形象“不自觉地运用”,艺术家对形象有着天生的敏锐和掌控力,自身的形象自然而然是熟悉到可以不假思索地呈现在画笔下。当然,除了形象,李璟的神情也经常和画面主人公如出一辙,所以我们相信,那些画面中隐隐约约的思绪是有源头的。李璟的作品在视觉上能给观者极大的感官快感,明丽的色彩,卡通化的人物,熟悉的物象都让我们觉得亲近,与大多年轻艺术家乐于在画布上宣泄情绪不同,他对画面的雕琢近乎苛刻,每一笔、每一道色彩都是精心经营的。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种用心,但是这种美丽的画面看得久了,就看出了一种萧索的情思?;嬷魈寰P蔚ビ爸坏卮υ谝桓龇獗盏目占?,让他看上去是在玩自娱自乐的游戏,就像《慢速前行》、《想起那片羽毛》、《寻找乔克》等作品,但是主人公没有愉悦感,似乎是百无聊赖。

80后文化中有个重要的群体——宅男宅女,而李璟不谋而合地表现出“宅一族”惯常的情绪状态、自我表达的渴望以及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冲撞而产生消极逃避的意愿。李璟自己也经历了这些情绪的荡涤,社会转型的巨大变化对一般人来说尚且有些难以适应,对天生敏感的艺术家来说更是一场精神浩劫,社会物质化对理想的追求设置了层层藩篱,个体的舒展在社会模式化的管理中备受倾轧。李璟对社会很关注,但显然还没做好与时俱进的姿态,这位崇尚民国知识分子的艺术家对现代社会容易迷惑,也会愤怒,因为他看到人文理想在流失,而人性中恶的一面肆意泛滥。对外界改变的无力感冲撞到自身,只会在内心掀起一场场惊涛骇浪。但海水表面总是平静的,李璟看上去很冷静,一如乍看他的绘画,唯美单纯。他在画面中对情绪的表达非常理性和节制,其待人处世亦如此。

之前绘画中除了人物之外,经?;岢鱿忠恍┩媾嫉谰?,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记忆,骑兵,小丑,积木,80后的童年总是有那么几件的。如果小时候与小朋友交流少的话,那这些玩具恐怕是最亲密的玩伴了。但在李璟的绘画世界里,成人仍旧在与玩具为伴,世界已经不同,孤独的状态却一如当初,只不过这种游戏已没有了快乐的性质。尽管李璟没有表现封闭空间之外的世界,但是在多幅画面中,主人公握着一把小刀,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即便被关在一个人的空间里,仍保持着对外界的警惕和不安。对李璟而言,玩偶是连接童年与现实的符号,但是在现实社会的语境里,它是已经过时的游戏对象,只是现代人孤单空虚的寄托,这种寄托并不能完成精神的救赎,而是将人推向更为封闭的境地。在最新的作品中,他干脆以玩偶作为主体,这些面相滑稽的玩偶孤零零地立在画面中央,明朗的色调却掩饰不住情绪的忧伤。

崔雪涛:边玩边艺术

土生土长的天津新水墨画家崔雪涛一开始便展示出他的本土优势。作为传统市井文化的重镇,天津以其文化的丰富多元博人眼球。曲艺、收藏、艺术、饮食等传统文化深蕴民间,而天津人几乎个个能说会道,堪称天生的相声演员,崔雪涛自然也继承了这种口才优势。从祖父辈开始,崔家人就已经涉及国画领域,而崔爷爷也是当时一方名家。深厚的家学让崔雪涛耳濡目染,从小就喜爱上了这种笔墨纸砚的游戏,但真正开始修炼也不是那么好玩的,跟着师傅一笔一划地反复练习花草虫鸟,这个学徒过程为他打下了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而随后的学院教育尤其是素描训练,为他奠定了造型基础。

因此,对于中西艺术创作方式该如何把握,崔雪涛有自己的想法,“传统只是给我们叩开一道门,门里面的内容需要我们亲身体验,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丰富,去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大部分天津人一样,崔雪涛爱玩,但这种“玩”中也有艺术,其生活中也不仅仅只有绘画创作,他也收藏古董,尤其喜好唐卡。除了最重要的绘画创作,他也爱好DIY,在家具、瓷器等物件上作画,绘画创作对他来说是限定性主题表现,而DIY则只是客观物象的随心抽取,源于对生活趣味的感知。他认为,艺术家的敏感就在于,即便是一草一木,都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呼吸。

 

导师李孝萱对他的影响与其说只是绘画授业,倒不如说是言传身教,他对学生传达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用心触碰都市真正的灵魂”,艺术家的作品是否能够直指人心,个人体验的深度决定了它的力量。崔雪涛早年创作的当代工笔画,表现的就是“当代都市人的悸动”,这种悸动源于社会的不稳定,人在巨大生存压力下产生的各种不安和压抑。后来,崔雪涛发现,在表现都市人生存状态这样一个重大社会题材的过程中,自己承受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他慢慢尝试转向一种幽默的写意性表达,用一种诙谐生动的方式表现一些生活小案例,并将这些绘画与各种装置如瓷器手工结合起来,对他个人而言,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丰富。两种创作方式一张一弛,推动着崔雪涛的艺术蜕变。

如今看他在2011年创作的一批作品,我们惊奇地发现,热闹过后,他的画面中唯剩安静。黑白的色调里,山石、水影,垂髫稚童等物象用淡墨晕染,画面不张扬但内蕴力量很强。崔雪涛认为,这种转变与个人状态的变化有关,如今的他更愿意独自一人在家,除了画画之外,看书、听音乐、研墨、品茶。由追求外物的深刻描绘,转向个人心灵的抒发当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艺术市场滤去繁华的泡沫后渐渐回归理性,艺术家的学识修养越来越成为衡量艺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杆。深谙市场之道的崔雪涛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定位和追求,到底什么样的艺术是适合自己的?李孝萱和李津两位老师对崔雪涛最重要的一个教诲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问自己:处在当下社会当下年纪的他最渴望什么?于是,纯洁天真的儿童状态成为他笔下新的主题,长大后的人们因经历了太多事而变得心机复杂,但每个人都希望回归到最初,童真因而变得弥足珍贵,这在80后群体中尤为明显。

吴争艳:用花布去争艳

吴争艳的艺术风格极其强烈,在大红大绿的花布上画各种当代社会文化的流行元素,视觉上造成一种艳丽而荒诞的效果,却也不觉突兀,似乎这两种格格不入的形式与内容在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下也能和谐共处。吴争艳所用的花布,是中国北方传统的被面。而与花布结缘可以追溯到2003年,大学时的吴争艳在材料课上,希望能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便去集贸市场逛。平日爱好服装设计的她,对布料有着天生的偏好,当她发现这种色彩鲜艳的大花布时,立刻被迷住了。之后,她又尝试在画布上进行油画创作,而这种尝试也非常顺畅,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她独特的艺术风格便在与花布的结合中日臻成熟。

画如其人,她的性格大概也是这般浓烈鲜明。出生于山西的她,自幼受晋文化熏陶,风风火火,大胆直接。吴争艳对黄河流域的传统民间艺术十分钟情,选择花布创作虽是机缘巧合,但其浓郁的民族特色无疑也契合了她内心对北方文化厚重感的认同。她说:“花布上面的那一朵朵灿烂绽放而饱满的花,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生命感,这种生命感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生理特征,更多的感觉是它来自民间那种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和精神风貌等内在的文化生命,还有一种浓烈的乡土气息。”

如今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这句话的背后意味深长。随着当代社会文化越来越朝着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大家习惯采取一种嘻哈的态度面对一切沉重和压力,这是一种对深度和严肃的嘲讽。吴争艳的艺术就像社会的一面微型镜子,花花绿绿之中,我们看到了麦当劳、可口可乐、自由女神、阿童木、超级女声等司空见惯的文化符号。这是消费文化的产物,吴争艳用荒诞的形式如实地表现这些现象,却没有批判的意思,因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作为女性,社会的瞬息万变可能对她内心的触动更为震撼,但是她并没有过多地纠结于个人的情绪,而是用诙谐的方式描述这个世界的丰富,就像她经常在画面中加上表情夸张的自己。她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花布图像单纯、明确、热烈、质朴,就像她自已一般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但在表象的张扬之下,在她的内心,却是一个十足的小女子。

在生活上可以细腻到极致,她十分敏感,周遭社会的细微变化都会触动到心灵,她每天坚持写日记,只不过这种日记是“画”的,生活中的点滴对她而言都是新鲜有趣的,也是她最大的艺术活源。载体创作已经8年了,吴争艳近两年又开始尝试在丝绸上作画,在上面印上大红花之后再作画,或者直接在白色丝绸上创作,这让她的绘画语言更自由,流行文化元素和女性仍是表现的主题,不过画面手法和控制力更纯熟,时而黑色幽默,时而梦幻如诗。如今,已经步入婚姻生活的吴争艳变得比以前更加从容大气,变得更柔软,如同她现在偏爱的丝绸。生活和家庭对她来说,是和绘画同等重要的内容,每天8小时的创作如同上下班一般规律。20多岁的她,用激情在花布上画《物之花》和《欲之花》系列,30多岁的她,则用理性和温情在丝绸上创作《我的奢侈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shrainbow.com.cn)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