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优先对从业人员、标的、保管这些方面进行更细化的规范,是不是跟当前行业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关系呢?它们更亟待加强规范管理吗?
欧树英:这几个方面,我们感觉很重要。首先是从业人员的规范,不仅包括拍卖师,也包括企业的管理者和其他从业人员。我们觉得,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是认识的问题。所以我们对此进行了明确和梳理,从业者得有职业操守,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必须要强调的。其次是拍品的审鉴,这也是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中的焦点问题。很多时候,人们对文物艺术品常常更关注其真伪,但文物艺术品的特殊性,真伪并不能完全通过鉴定来解决。作为企业的拍卖公司,它们除了考虑真伪,还要考虑市场,在考量拍品的文化艺术价值、学术价值之外,还要考虑拍品放到市场上,能不能有人买。因此,人们认识中的拍品鉴定,更主要地体现为它的审定。在法律层面上,是审定拍品能够进行市场流通,然后则着眼于它能否上拍。于是,就带出了它的品质鉴定问题,诸如拍品的真伪、价值以及拍卖定价等方面的考证,这才是人们熟悉的、媒体最热衷关注的鉴定环节。由于这一环节的复杂性,涉及到人、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强化规范便显得十分迫切。
记者:这几年发生过几次很重大的拍品有争议的事件,比如去年苏富比的功甫帖。当穷尽各种鉴定手段之后,拍品依然存在很大争议,对此我们有没有相关的操作规范?
欧树英:有的争议,最后其实已经进入了学术探讨的阶段。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形的存在,我们的规范对拍品的审定过程也是拉长的。以前许多人对审定、鉴定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拍前是否委托、拍中该如何操作上,但对于拍后的学术探讨可能缺乏理解。事实上,拍后的学术探讨是允许的。在操作规程上,如果有人在拍品上拍前用书面的、正式的方式对其表达疑议,我们规定拍卖公司必须对拍品进行认真的核实和探讨。经此得出结论如果可以上拍,则可以按正常程序继续往下走。如果得出结论认为这种疑议是有道理的,哪怕不能完全确认,也要跟委托方进行沟通,暂缓拍卖或解除委托。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比如有的书画作品在拍前或拍中有作者家属提出疑议,就必须给予重视。这也是要传达给大家一个信息,就是不管在程序上、制度上,都要让人们认为,拍卖企业的行为是值得大家托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