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情难绘,市声喧哗。穷尽尺幅,要见天地、见众生,绝非易事。也是为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历来备受推崇,引为国之瑰宝。围绕这幅名画的文章,始终不曾做完。
今年1月,读客图书推出《清明上河图密码:隐藏在千古名画中的阴谋与杀局》,书仅1册,凡50余万字,涉及824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只为描述《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权谋与风云。
舟船车轿、酒肆勾栏,有宋代的宦、仕、医、商、僧、道、胥吏、讼师、船夫,连同金、辽、西夏、高丽等国的间谍、刺客,都随着故事的铺陈渐次呈现。藏匿在汴梁城盛世的,是四伏的杀机。借北宋绝影,写类型小说,既有《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和史料铺垫,又像《达·芬奇密码》般试图扣人心弦,《清明上河图密码》甫一面世,便引发热议。
五案归一,五年磨砺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开篇如是:舟楫相连的汴河上,一艘乍看普通的客船正要穿过虹桥。由于来不及降下桅杆,船眼看要撞桥,混乱之中,一阵烟雾袭来。待到云开雾散,客船上出现了24具尸体。
但这一案,仅仅是这部50余万字小说的起点。八子案、香袋案、范楼案、变身案,四个案件先后揭晓,最终指向开篇的梅船案,连环叠套,五案归一,在结构上颇见匠心。
事实上,为了这本书,作者冶文彪三易其稿。自从偶游开封,迷上《清明上河图》之后,这位“70后”作者就有心围绕画作,创作大部头的推理小说。五年构思,三年创作,《清明上河图密码》才有了今日的面貌。
责编马伯贤讲述了这本书的诞生过程。2013年底,他初次看到书稿,“发现小说人物众多,线索庞杂,叙述多线并行,心想读者能接受设置如此庞大的小说吗?因为看的是试读样章,尚且不知道整体篇幅。当看到全稿时,发现总字数竟然超过五十万字,顿时望而却步?!?/p>
当时,马伯贤回复冶文彪,表达了这层意思。不久之后,修改稿来到,“内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动,多线叙述被整合,变得比第一稿好读,也清晰了许多,但是几条叙述线还是穿插在一起,有点混乱。”这一次,马伯贤的回复是:“叙述线还是有点复杂,这么厚一本书,操作风险比较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