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许静 编辑/陈盛娥
导语
在清代宫廷,手串成了帝后们颇为喜欢的佩饰,从许多清宫绘画中可见一斑。清宫收藏的手串种类十分丰富,尤其是各类十八子手串,制作精巧,流行不衰。
手串即佛珠,本称念珠,是指以一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计数的法具。其本是梵语“钵塞莫”的意译,即为记数诵经或念诵佛名的遍数而用,尚有“摄心”之效,修善业者祛除杂念,用心专一。此外,关于佛珠的起源,通常来讲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鬘条缠身的风尚,沿袭至后世,遂逐渐演变而成。
在唐代,佛教兴盛,有关于佛珠的记载广泛流传,例如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至此,佛珠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食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可以肯定地说,唐代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翠十八子手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