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窟南壁
治理壁画之“癌”
最初,石窟的修复都带有抢救性质。修复人员看到哪个地方的壁画有脱落危险,就用胶水黏贴,或是用轻薄而透明的材料贴在空鼓壁画上,再用铆钉钉住。
“之前,我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通过这次修复,我们掌握了一套更规范、更科学的修复方法。”85窟始建于唐朝,壁画精美,在敦煌壁画中具有较高代表性。它在修复案例中也具有典型性,“85窟汇集了多种病害类型,包括起甲、酥碱、粉化、空鼓,等等?!?989年对85窟的修复,是樊再轩最为难忘且收获最大的一次经历。也是那时,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帝研究所的合作开始进入洞窟?;ば薷唇锥?。
壁画酥碱是首要的难关。酥碱被称为壁画之“癌”,曾被认为是最难治理的病害。发生酥碱的主要原因是岩体、地仗中的可溶盐遇水之后溶解、移动,在洞窟壁画地仗中积聚,并随着小环境温度频繁变化,反复出现结晶收缩、再溶解、再结晶,导致酥碱病。这会导致壁画大面积脱落、颜料层酥松、起甲、粉化。敦煌石窟对游客开放后,洞窟内空气湿度增加使得这种病害更为严重。因为酥碱难以根治,治理之后的几年又会重复发作,并转移到其他地方,曾令修复专家束手无策。
“洞窟中水分的存在会导致盐分的潮解”,因而在治理酥碱问题时,脱盐是关键一步。在85窟的修复中,修复人员通过详尽的先期调研和实验,筛选出合适的脱盐材料,以及快速脱盐工艺。修复材料也十分重要。樊再轩告诉记者,当时,寻找的是一种可逆的材料,将来出了问题还可以再行修复。这种材料兼容性好,老化之后可降解,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然而,并不是找到了好的方法,就能一劳永逸,整个85窟的修复工程持续了10多年?!耙恍┎『岱锤捶⒆鳎碌奈侍庖彩倍?,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一次次治理。”樊再轩告诉记者,为治理壁画空鼓,他们需要寻找一种灌浆材料。通过反复试验,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的筛选就进行了两年?!拔颐且业绞账趼市 ⑼钙院?、重量轻、强度适中且能够快速干燥的材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