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率善氐佰长”印(见图)是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周原上的南庄村一古墓。印为铜质,正方形,驼钮。边长2.2厘米,通钮高2.5厘米。驼呈蹲卧状,腹下有穿孔,孔内套以梯形活动钮环,环高3.3厘米,上宽2.2厘米,下宽1.5厘米,当为便于佩带之用。印面阴刻篆书“巍率善氐佰长”六字。从该印形制及印文篆刻风格看,可断为三国曹魏时期,由魏国皇帝赐给归附于他的氐人下级头目(佰长)的官印。
“巍”指曹魏。《说文》上无魏字,有巍字,云:“从嵬,委声?!薄缎祛缭弧方袢耸∩?,以为魏国之魏。按《集韵》巍或作嵬,通作魏。“率”之义为遵循,“善”之义为良好。率善犹言从良、归顺。说明“率善”一词是魏、晋汉族中央政权对已经归附的少数部族的褒称,是表彰少数部族归顺行为的习用语词?!奥噬啤庇胝飧鍪逼谟∥闹谐33鱿值摹肮橐濉币淮氏嗬啵际俏航逼谟≌律系墓潭ㄓ糜?。“氐”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名。有史以来就分布在今陕、甘、川等地的接壤区域?!鞍鄢ぁ钡笔遣芪赫ǖ囊患豆僦埃垂芾碡等说陌鄢?。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论证:“氐人酋长称王或称侯,很多王侯受汉朝廷封号,与汉官共同管理氐民。”在出土的魏晋官印中就有不少“巍率善叟邑长”、“魏率善氐仟长”、“魏率善氐佰长”等印文,可知曹魏时期中央朝廷对少数部族之归附者的封号级别有王、侯、邑长、仟长、佰长等多种。佰长当是最低之官职。
印文中的“氐”,是这方印的核心之所在。氐、羌是华夏民族的大族,考古资料表明,他们起码自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居住在祖国西北的陕甘川交界地区,与汉族长期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段郝浴の魅执罚骸柏等擞型酰永淳靡印嘀泄?,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彼得髯圆芪阂岳矗得裼牒鹤謇赐找嫫捣?。氐族人大量接受汉族文化和生产技术,说汉话,穿汉服,习农耕,从汉姓。史载,汉魏以来,氐民族多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到今日关(中)天(水)地区。如建安十六年(211)扬千万从马超反汉,兵败入武都,南投汉中张鲁,其部落降汉,被分徙关中美阳、扶风。建安十七年(212)杨阜又前后徙民氐族,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曹操担心蜀军占领武都,遂令雍州刺史张既至武都,将5万氐人迁徙到关中扶风、天水二郡界内。刘备占领汉中,魏武都太守杨阜又前后迁徙武都氐族万余户于关中之京兆、汧、雍和天水。此后,还有郭淮迁氐族三千落居关中。这些氐民迁入后,曹魏政权为了加强对他们进行统治和管理,便对他们实行封封,其酋长所授官职与汉民族大致相同。率善氐佰长就是曹魏政权对氐族封封所施行的一种统治手段和安抚怀柔政策的体现。这方曹魏官印出土于关中西部周原上的岐山南庄村,联系到此前这一地区的扶风张吴村出土的“巍率善氐仟长”印,以及岐山益店出土的“晋率善氐仟长”铜印,都属于魏晋时期由甘南武都迁入的氐民所遗留,与史料记载相符,可证史载曹魏时期氐族迁徙关天地区之真实。这些曹魏印章的发现,对于我们研究魏晋官制、民族迁徙融合以及曹魏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