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清职贡图卷·英吉利国人》
画面用精细的笔法表现了乾隆时期外国和各地少数民族人物形象。
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帝下令各地督抚命人绘制所辖领域外国和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画稿送至军机处,所画内容包括各国﹑各民族男女之状貌﹑服饰及生活习俗等﹐并附文字题记。宫廷画家丁观鹏等人根据交来的画稿重新绘成手卷,乾隆二十六年(1761)完成。本卷为第一卷,共有外国形象27组,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形象32组,每组人物上方均有汉文、满文介绍。
“英吉利国夷人”形象为一男一女,人物上方的题跋曰:“英吉利亦荷兰属国夷人,服饰相似,国颇富,男子多著哆啰绒,喜饮酒。妇女未嫁时束腰,欲其纤细。披发垂肩,短衣长裙,出行时加大衣以金缕合,贮鼻烟自随?!?/p>
乾隆皇帝在卷首语御题诗中引用秦始皇时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典故,指出清朝连续几代太平安乐,四海同春,各国、各民族委派使节前来朝拜,是一种人类和天下之大同。
西风东渐
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和有技艺特长之人长期供职于中国宫廷,反映西方科学和文化的物品大量进入宫廷,宫中到处闪现西洋奇器的身影,构成中国明、清宫廷独特的西洋景观。包括与西方科学知识有关的图书、钟表仪器、医药等种类多样的西洋物品既反映出当时西风东渐以及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脚步,也承载着中国宫廷内中、西科学和艺术持续接触、碰撞以及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