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8 金正隆二年(1157)《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
另根据元祐五年(1090年)《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碑中所记“地杂民居,其处洼下,霖潦中注,随立辄仆,埋没腐壤,岁久折缺,殆非所以尊经而重道” 可知,元祐二年(1087年)时任陕西转运副使的吕大忠,因石经所在唐“尚书省之西隅”地势低洼、水漫碑扑等原因,将唐石经“徙置于府学之北墉”。这里“府城之坤维”与“府学之北墉”所指为同一地,因“庙学合一”制度的影响,历来府学与文庙都是相随搬迁,故此次唐石经的迁移地仍为文庙。此碑还记录了唐石经迁至新址后,《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犊墒贰胺侄鞔伪榷铝醒?,明皇注孝经及建学碑则立之于中央,颜、褚、欧阳、徐、柳之书,下迨偏旁字源之类,则分布于庭之左右”。即《开成石经》是分东西两边依次陈列,“明皇注孝经”即《石台孝经》和“建学碑”立于两列《开成石经》的中间。
另外,此碑还对此地所藏唐石经的排置情况记有“门序旁启,双亭中峙,廊庑回环,不崇不卑,诚故都之壮观,翰墨之渊薮也”。碑文进一步说明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即《石台孝经》与《建学碑》均由碑亭护围,一前一后立于整个孔庙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同时,《开成石经》被置于回环的廊庑中,从三面环绕双亭??梢运?,从元丰三年(1080年)至元祐二年(1087年)间对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搬迁,进一步明确了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确立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后来再次迁移的格局样式。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正值“崇宁兴学”之时,唐石经又进行了第三次迁移。据现藏碑林的金正隆二年(1157年)《京兆府重修府学记》碑所记:“京兆旧学,在府城之坤维,地非亢爽。前宋崇宁二年,命郡县建学,以宾兴贤能,府帅枢密直学士虞公策承命诣学,谓诸生日:鲁修泮宫,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之颂,是知泮水以育人才也。今府城之东南隅,水易就下,地且文明,欲改卜其处可乎?诸生怡然日:诺。乃范湖州规制,经营建立,庙学之成,总五百楹,宏模廓度,伟冠一时?!闭舛渭锹冀谌伟崆ǖ墓糖逦得髁?。崇宁二年(1103年),京兆府枢密直学士虞策奉“兴学”之命而建庙学;又因“京兆旧学”所在地“府城之坤维”,地势条件不好,而将府学、文庙及石经一一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孔庙现址。此次搬迁完全按照元祐二年(1087年)吕大忠对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所设计的空间关系来迁建的,即《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位于文庙的中轴线上,《石台孝经》居中,《开成石经》呈三面环绕之势,互为依存。
至此,历经三次搬迁,至崇宁二年(1103)虞策将府学、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迁建于西安孔庙现址之后,历经金、元、明、清诸代,府学、文庙、《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便一直在现址未动,至今已915年。
《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的依存关系
综上所述,《开成石经》自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刻制完成,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文庙西侧“讲论堂”两侧廊庑始,在后来的三次搬迁中,《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的依存关系始终没有改变。虽然在韩建、刘鄩与吕大防、吕大忠的搬迁过程,因为战乱或国力衰败等原因所致,是通过先后两次搬迁完成的,但是两次搬迁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就是要将《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集合于一地,而非分离。
此外,《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始终放置于孔庙之中,并且在移至“尚书省之西隅”文宣王庙后,《石台孝经》居中,《开成石经》与之所形成对称的围合之势就开始形成定制,始终未变。由此可见,无论《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孔庙经历几次搬迁,三者的这种依存关系从未改变,已经保持了1181年。若以天祐元年(904年)为参照,《开成石经》与《石台孝经》的位置关系至少保持了1114年了。这说明,历代?;ふ呤酝家浴犊墒酚搿妒ㄐ⒕氛庋奈恢霉叵道聪蚴廊酥っ?,二者在庙学文化中地位和在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