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闻之
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さノ?,共有1943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列其中,数量创下历次之最。随着“国保”单位越来越多,文物能不能得到相应的?;ぁ⑽谋9ぷ饔Ω迷趺纯?,值得关注。
将更多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列入法律?;し冻耄比皇呛檬?。尤其是这次新入选的“国保”单位在类型、范畴上均有突破,意味着我们对文物?;さ娜鲜督徊郊忧浚晕奈锛壑档慕徊娇隙?。“身份”升级后,在法律的庇佑下,这些文物也有望得到更有力的?;ぁ?nbsp;
不过,有了“国保”身份,是不是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从实际情况来看,往往不见得,当下就有这么两种现象比较突出。一种是申请完了后牌子一挂了之,完全把文物闲置、冷落在一边,无人问津,任其破败荒废。这种行为,凸显相关单位和部门对文物?;さ哪樱绕涫窃诠芾砜⒐勰罾砟钌系穆浜?。另一种则是过度捆绑商业利益,开发利用毫无节制。有些地方和单位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文物价值市场化,将文物保护、维修、管理等通通按照市场化来运作,似乎不把文物价值耗尽誓不罢休。这种纯粹视文物为“摇钱树”的功利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本质上是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整体的短视。要么无所作为,要么胡作非为,都不是文物?;じ糜械奶群头椒ǎ毙杓右耘ぷ?。
如今“国保”单位数量大增,登记在册、身份升级只是切实有效?;ず谜庑┪奈锏目肌=┠?,文物?;げ坏鄙踔梁嵩馄苹档男挛怕偶ǘ耍使琜微博]都时不时出点事儿,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事实上,要使众多文物得到切实?;?,后续工作同样不能松懈。尤其是管理能不能跟上,经费能不能合理利用,监督力度够不够,各项规定能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文物命运。
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文物?;っ媪俚奶粽胶芏唷R嬲龊谜庀罟ぷ?,很不容易,任重而道远。现在看来,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们对文物?;さ墓勰罾砟睢⒓际跏侄?、管理方法都应与时而动。这才是对国家文物负责,也是对历史文明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