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很多收藏家习惯把藏品存于家中秘不示人,待市价升值后再出售而从中获利。但他却从不倒卖文物,而是将自己倾尽一生心血收藏的一万多件文物“割爱”给三所高校,建立五座博物馆,这在全国尚属罕见——他就是河南“南阳收藏第一人”、年逾七旬的吴金榜先生。
目前,他已捐赠实物先后在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建立古钱币馆和汉代文物馆,在南阳理工学院建立张仲景医药文化博物馆,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立邓瓷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总赠品量达一万余件,涉及古钱币、古瓷、古典医籍、民俗器物等多个种类。
此外,他还充分发挥藏品和研究成果的作用,积极参与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对南阳地区文物艺术品的发掘、整理、研究、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痴心爱好——甘苦收藏路上的动力源
河南南阳,山川秀美,人文荟萃。一代先贤“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商圣”范蠡等光耀寰宇,千百年来尚文重教的风气赋予了这片土地厚实的文化底色。
1935年,吴先生就出生于该市唐河县。这里曾发掘出城郊寨茨岗和湖阳影坑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具有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互相融合的显著特征。
小时候,因为贫穷,他只读了两年私塾便辍学在家。失学的他总是在不断寻找读书的机会,一次到一位同族长辈家,无意中发现他家有许多藏书,仅有七岁的吴先生便怯生生地要求借书看,但却遭到了拒绝。“娃娃家,看什么书?”这句不屑一顾的话激起了他心灵的波澜——“将来藏书要比他的更多”。
当年的气话改变了吴先生的一生,他的收藏生涯也自那时便开始了。幼时的收藏多是出于个人的爱好,有一定特色、美观的古物都在他的收藏之列。
青年时期,吴先生在偏远的唐河县苍台乡政府上班。工作之余,他经常到附近的废品收购门市部“淘宝”,尽管工资微薄,但他还是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收藏。随着知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增多,他逐渐认识到,收藏文物其实是在保存历史,深入“挖掘”文化遗迹的过程是一种其乐无比的精神享受。
1957年,他被戴上了“复古”、“对社会主义不满”的右派帽子,并被开除了公职,但回乡务农后他仍对收藏惦念不忘。1958年,他一次次从“大炼钢铁”的火炉里抢回无数件有价值的古物;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动荡岁月里,他又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从火堆里夺回极为珍贵的古书、古画,任凭被批斗、挨打,也不交出所谓的“四旧书籍”。
“文革”结束后,他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公职。他还是像以往那样勤俭节约,把剩余的钱用来买书、收藏古物。
1985年春,他带着女儿去上海治病。在钱粮全部花光的情况下,借了二百多元钱买了一大堆书籍带回,真可谓历尽心血!
1988年,当河南电视台、南阳电视台等媒体播放了他的专题报道后,香港有两位人员找到他家里,提出要购买他的文物,都被他一一谢绝。该年年底,他专程来到唐河县档案馆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和爱人都是国家千部、共产党员,一定要对党和国家有所贡献。我收藏的那些东西,准备按《档案法》的规定,捐给县档案馆保存。”
1989年春节前夕,在组织上的关怀下,他被调到唐河县档案馆工作。县档案馆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收藏环境,他对收藏事业更加执着了。
1990年夏天,天气持续高温,吴先生得了肠胃炎,当他听说豫鄂交界处发现有古物的信息后,立即拔掉输液的针头,带着水壶、骑上自行车走访老农和文物管理人员,历时一月有余。其中,在龙潭镇、苍台乡,他收集到了三趾马牙齿化石、鹿角化石、象骨化石和原始社会的红陶弹丸,为研究当地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证。
1994年退休后,他把精力全部转移到了收藏上。生活中,他和老伴省吃俭用,连一件高档家具都不舍得购置。但碰到有价值的古物时,他却毫不犹豫地花钱买下来。退休后,他曾拿出数万元购买国内外出版的各种工具书和珍稀图书资料。几十年来,受他的影响,年逾古稀的老伴也成了半个专家,她对一些重要藏品的来历、功能、历史意义等也能说上一二。
吴先生的藏品,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珍贵,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凡看过他藏品的人,都赞不绝口。在1986年南阳市的一次邮展上,他一个人拿出来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0多枚珍品,令在场的人无不咂舌。人们都说他应该是最富的一个人,但是熟识他的人都知道,吴先生与老伴几十年的工资都补贴在收藏上了,而收藏的古物却从未倒卖过。
如今,走进吴先生的家,仿佛进入了一个文物世界。10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放着陶瓷、石器等各种古物。客厅和卧室内,20多个书柜摞得比人还高,里面存放着2万多册藏书??吞匕迳戏抛偶缚?ldquo;大缸”,窗台上放着精美的铜烟袋和造型奇特的石头,就连阳台上都堆放着独轮车、织布机等民间木雕文物。
五十多年来,他收藏过钱币、书画、书籍、玉石、青铜器、木雕、家具、陶瓷、刺绣、服饰等多种古物,其中数量较大的有:书籍近30000册,瓷器2000余件,玉器近1000件,汉代金银铜铁器2000余件,木雕800余件。
潜心研究——“鉴、藏”良性循环的润滑剂
吴先生不仅执着于收藏,而且对各种实物和资料都展开精心的研究。
他研究的范围包括河南省唐河县古谢邑新都历史地理沿革、古钱币、丝绸之路、汉陶宋瓷、历代名玉等,特别是对西周的谢国研究和古钱币的收藏研究,成果突出。他撰写的《周、楚之战中的谢邑与申伯考》等30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台湾《世界谢氏通讯》等海内外期刊上。
通过研读医史典籍,他发现: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为四品官,他办公的大堂上,做官时审理案件,平时就给老百姓看病,后来中医大夫“坐堂”这个概念的风行就是从张仲景时期流传下来的。
他根据自己收藏的邓瓷实物和理论研究,论证了钧瓷和邓瓷的关系——钧窑工艺沿着丹江自上而下传播,经过唐白河后分为两支,一支经唐河传到唐河县,窑口为该县唐邑窑,一支经白河传到内乡县,窑口为该县大窑店窑(内乡县古为邓州市所辖,大窑店窑所产瓷器称为“邓瓷”)。
目前,他正从中国古代各大陶瓷窑口(特别是五大名窑)的匠工来往、工艺流传等相互关系的角度出发,对中国陶瓷史进行崭新的梳理,以期糅合整个中国陶瓷史为一个整体。
这些研究成果,极大的深化了他对藏品的表层认识,促使他更加关注文物本身之外的社会历史、人文风俗等,为藏品的遴选、鉴伪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实现藏品的系列性、有序性收藏。
吴先生还为抢救民族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振兴地方经济作出了积极努力。1990年7月,来自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菲律宾、泰国、美国、加拿大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谢氏宗亲总会”三个寻根问祖团亲临唐河县,参观了他收藏的一批文物资料,认定这批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对于确定周代谢国遗址具体位置、揭开“谢国”之谜(海外谢氏之祖在唐河县苍台乡)提供了可靠的物证史料。因此,寻根问祖团当场捐款7万元人民币,后又捐款40万元港币,用于发展唐河文化事业。
爱心捐赠——超越“为藏而藏”的一般境界
在收藏圈内,熟悉吴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抠门”,不管是哪种藏品,进到他手里容易,但要想让他出手,就难了。而将一万余件文物捐出来,着实令人费解。为此吴先生说:“我要是出手,就成了文物贩子。但如果建博物馆,我会无偿捐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感受历史,这样才能发扬文物应有的价值。”
2003年5月,为加快南阳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建设步伐,吴先生与南阳师范学院签订协议,捐出自己收藏的一万余件文物在该校建立古钱币馆和汉代文物馆,总命名为“金榜文物馆”。这些文物中有“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斧,商周至秦汉的青铜刀、驽机、箭头等兵器,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石斧、石铲等石器,清朝“田黄”“田红”等玉器以及古书等。
其中古钱币馆共分十大系列,按中国历史的纪年从前到后依次排开,有原始社会末期、夏商时期的海贝、铜贝,春秋战国时代的刀币、布币,先秦两汉的货币,民国时期的货币以及地方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
在汉代文物馆里,数百幅雕琢精美、工艺精湛的汉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生活习俗等多个领域,不仅见证了汉代贵族奢靡的生活,也体现出汉代盛行的厚葬之风,可以说包罗万象,是汉文化概貌的一个缩影。
一位历史学家在参观“金榜文物馆”之后称,古钱币馆内的有关内乡县自治时期发行的货币和汉代文物馆内“连环画式”浮雕墓门,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收藏界的空白,学术价值极其宝贵。
2007年3月,吴先生向南阳理工学院捐赠医学文物,涵盖古典医籍、医用器具、骨药、汉代铜铁等数千件,仅保存完好的清代《六科准绳》就达40多本,而汉、宋、明、清等时期的医用器具、骨药达上千件。南阳理工学院建立张仲景医药文化博物馆后,将进一步弘扬张仲景医术思想、打造张仲景医药品牌。
2008年7月,吴先生向郑州轻工业学院捐赠民俗器物签字仪式在该校举行,赠品包括木雕、铜器、刺绣等民俗器物和瓷器共1000余件,其中有宋代的油滴大罐、青釉窑变骆驼等精品,还有一张被专家鉴定为特级品的清末民初硬木雕花大床。依靠这些古物,该校建立邓瓷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以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升高等设计教育的竞争力。
如今,看着自己的“宝贝”安然躺在设施先进的场馆里,享受着专职人员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呵护,吴先生十分满足。他感慨道“私人藏品的最好归宿就是捐赠。我选择捐给高校,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展开学术研究,推动文化进步。”
采访将要结束时,吴先生向记者表达了再捐建五座博物馆的想法,“冯友兰故居博物馆”、“冯友兰钱庄博物馆”、“宋代商榷博物馆”、“丝绸之路古钱币博物馆”等美好蓝图已勾画在胸,我们衷心祝福他的心愿能够早日实现。
(责任编辑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