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高坪镇,村民用纯手工的方式做夏布
湘女老了,看不清绣线。
制作豆豉的师傅转行了,菜的香味总不对劲。
长沙弹词、望城皮影、浏阳夏布……这些民间的文艺、技艺和习俗,凝聚着长沙人的文化和精气神,牵引着我们不被时光冲散。
现在它们有个学名,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盛夏,记者走近这些传承千年的宝贝,去感受它们今天的生存状态。
现在的“非遗”,过去的寻常生活
47岁的江再红从小爱刺绣,因为妈妈、姐姐、伯母,还有镇上的姑娘,都是绣娘。
58岁的梁长进织了一辈子夏布,研究出三四百种织布工艺。
78岁的彭延昆早与长沙弹词融为一体,说话时抑扬顿挫,自带韵律感。
他们和许多人、事一起,构成了长沙曾经的生活图景:杨裕兴嗦粉、甘长顺吃面,炒菜放点浏阳豆豉、玉和醋更香;火宫殿庙会好热闹,长沙弹词句句精妙;孩子拿着棕编螳螂兴奋跳脚,观众随湘剧名伶戏梦人生……
然而时光急走,陡然间,人们变了面貌,城市换了模样。
如今的长沙,古老的湘绣从日常穿戴的衣服荷包上抽离,镶入画框,成为价格高昂的工艺品;夏布在日本韩国的屋檐下随风起舞,可在原产地浏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家在踏动织机;火宫殿小吃、杨裕兴的粉热闹依旧,却被老长沙吐槽失去原来味道。不少技艺和民俗退守到老一辈人的记忆里。
长沙市文广新局局长杨长江介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都极为紧迫。湘绣、湘剧、菊花石、浏阳花炮等出自长沙的非遗项目,个个都是湖南文化名片,传承和?;ず谜庑┍Ρ聪缘糜任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