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
后乃通会,通会之际,
人书俱老。
—孙过庭《书谱》著名论句
不管书法还是绘画,达到高境界最需要的是时间,就像炖一只老母鸡,时间不到、火候不到,最终的味道就不可能到位。现在很多搞书画的人年纪轻轻就敢称家,这就如同用高压锅炖老母鸡,烂是烂了,但没有味道,或者说味道不够。只有时间长了,人变老了,人老则意味知识广泛、阅历丰富、修养更高、道行精深,到此境界或意境方能“人书俱老”。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彼锕ビ眉蚪嗟幕坝镏赋隽耸榈姥邢暗难莼蹋创涌嫉钠秸?,走向险绝,最终又归于平正。指出书法艺术需要艺术家用一辈子去钻研,乃至直到晚年书法艺术方能走向成熟的“老”境,即中国书法具有大器晚成的特征。
这个“老”不单指年龄,更是一个中国文化、绘画、独特的美学概念,指攀登美学上的高峰,达到老辣、老到、老而弥坚的境界。此话虽讲的是书法,其实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文化的至高境地。
中国文化讲求积淀,杜甫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赞美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笔力更加雄健,又以“丹青不知老将至”赞美曹霸沉浸在绘画艺术中竟不知“老”之将至,而杜甫本人晚年的律诗也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攀登了诗歌的高峰。
诗和书画,都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的载体,它们会随着时光的积累愈发成熟、老而弥坚。齐白石六十岁以前的画尚未成熟、还欠缺火候,六十岁以后才像样,此后渐入佳境、越画越“老”越大气,到了七八十岁就达到巅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