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山大河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而刺激的视觉资源,那么川渝地区浓郁的儒道释文化氛围则赋予了艺术作品以特殊的文化内涵。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早在西汉景帝时在蜀地即有传播,时任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文翁石室,为全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开办的传习儒学的学校,巴蜀大地自此与儒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入北宋,宋代理学开创者周敦颐在重庆合川为官,其思想在川渝广有传播。后以三苏父子为领袖的蜀学与二程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鼎足而三,构成了北宋学术三大流派。及至清康熙年间创立锦江书院,光绪年间张之洞建成尊经书院,民国初期兴办存古学堂等,经过诸多书院的经年传播,儒学在巴蜀大地化为了蜀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政治家。
江友樵 江山如此多娇
纸本 立轴
出版:《江友樵画集》第168页,重庆出版社,2016年。
展览:
1.“江友樵遗作展”,2010年10月23日-31日,巴渝文化会馆。
2.“江友樵书画大展”,2016年4月29日-6月29日,重庆三峡博物馆。
136×53 cm?
RMB:15,000-25,000
李文信 剑门山中
纸本 镜心?
出版:《青山依旧在—李文信中国画艺术》第173页,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年。
92×69 cm?
RMB:80,000-120,000
其次,道教文化在川渝地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自古巴蜀文化的内涵即是重仙、重神,与中原文化重礼、楚文化重巫大不相同。巴蜀是仙源故乡,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中的仙化想象力是蜀人精神家园的形象体现。上千年来,以青城山为中心的道教文化延续发展,青城丹梯千级、曲径通幽的自然风光也是道教文化的一部分,感化了陆游等文人骚客及黄宾虹等丹青名手。
此外,巴蜀是佛教南传和北传的交会地。唐代高僧智诜与禅宗南宗六祖慧能同师弘忍,他在蜀中创净众、保唐禅系,融合南北顿渐二宗,别开一宗。其后,什邡人马祖道一倡导“平常心是道”,使禅学进一步人间化、生活化,对禅宗的世俗化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四川以峨眉山为中心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禅学盛地,有着“言蜀者不可不知禅,言禅者犹不可不知蜀”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