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数字化:经费不足而所耗甚巨
莫高窟、故宫、秦陵博物院能否借数字化、互联网化走出困境?
八百里黄沙连绵不绝,大漠苍茫。莫高窟耸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洞窟外烈日炎炎,窟内阴凉幽暗。朱晓峰打开电筒,在动辄有数百人物的壁画上寻找与乐舞相关的图案,用笔将其记录成册。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中,一半以上洞窟有乐舞图像,作为敦煌研究院在站博士后,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敦煌的音乐文化。
过去一年,朱晓峰只研究了四个洞窟,按此进度,若要完成敦煌492个洞窟的研究工作,需要120年。
“外界对敦煌理解太少了?!敝煜甯嫠摺恫凭芳钦?。提起敦煌音乐,外界大多想到的是敦煌曲谱,但朱晓峰强调,敦煌音乐包括两部分,除了壁画上乐器、乐伎、舞伎等对音乐的图像描绘,还包括敦煌文献对音乐的记载。
多数来到敦煌的人,只是跟着导游匆匆浏览几个洞窟,看些许壁画,难以穿透壁画背后历史的纵深。如何让敦煌文化更容易被人理解,传向社会,成了敦煌研究院考虑的问题。
2016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博物馆+互联网”的文件,希望推动整个博物馆行业的对外开放,开始了博物馆拥抱互联网的运动。
而在拥抱互联网前,博物馆需要完成数字化。
过去,没到过敦煌的人只能在展会上看到敦煌壁画的临摹版。临摹工作艰辛,完成1平方米的壁画临摹至少需一个月。2016年,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在纪念莫高窟创建16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过去七十多年里,壁画工作者共完成了单幅临摹作品2243幅,整理白描稿1820幅,整窟复制共15个,但这仅包含敦煌石窟很小的一部分。若不开展洞窟的数字化,只靠临摹,不利于敦煌文化的传播。
20世纪90年代,为了永久保存、利用敦煌石窟的珍贵文物,在美国梅隆基金会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美国西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始探索石窟数字化保护技术与后续传播。
工作人员在洞窟中沿着壁画铺设导轨,将相机安装在轨道上,拍完一张照片后,将相机沿导轨略微向前移动,保证第二张照片与前一张照片有重叠,通过数百张照片的手工拼接,才能完成一面壁画的数字化工作。到2005年底,项目完成了22个洞窟的数字化工作。
随着技术逐渐先进以及财政拨款力度的加大,截止目前,敦煌已完成180余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80余个洞窟壁画图象的后期处理,120余个洞窟的全景漫游,还有45000余张底片的数字化。数字化后,壁画可直接打印成册,加快了敦煌文化的传播。
数字化的同时,莫高窟游客数逐年攀升,2017年敦煌游客达到172万,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
过多的游客涌入,加速了对壁画的破坏。为?;つ呖?,早在2003年 “两会”期间,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议》的提案。四年后发改委批准立项,国家拨款1.8亿,敦煌研究院自筹8000万。但到2014年全部建成,其投资超过4亿。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是贷款建设的,目前总共有2.2亿的贷款?!倍鼗脱芯吭焊痹撼ふ畔忍酶嫠摺恫凭芳钦摺?/p>
游客服务中心,更像是一个数字洞窟影院,模仿洞窟天圆地方的形式设计。两百多名游客坐在影院中,如同置身于洞窟,播放数字化壁画时,四周的墙壁、圆斗型的屋盖可将壁画全方位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