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相爱的男女之间,有互赠同心结以定情的风俗。同心结是用锦缎等编结成的一种装饰品。借着七夕的余热,从唐诗中歌咏的同心结、墓葬壁画等图像资料所表现的同心结以及正仓院藏实物等多方面对其具体形象和象征意义进行考证。
同心结是用锦缎等编结成的一种装饰品。在古代中国,相爱的男女之间,有互赠同心结的风俗。这一风俗在唐诗作品中被充分表现,由此可知同心结的外形、佩带方法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同心结因可以表达男女相爱之情而成为护符或吉祥符,在古代宫廷中成为一种文化风尚。同时在当时的宫廷美术中也成为常见的表现题材,包括金银器、铜镜、染织品等有不少作品以鸳鸯、喜鹊叼同心结为纹样。含绶鸟纹是唐代美术中非常典型的纹样,实际上就是在此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古代的美术的表现与文学的精神密切关联。通过对二者的对照研究,古代世界丰富多姿的事物更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将图案纽结用于装饰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为主还有汉朝的画像砖上也可以看到纽结的图纹。再有,在文献记载中,也出现“蛇口结”、“蝴蝶结”之类的各种结法的名称,可见,“同心结”本来也是这些图纹结名称中的一种?!巴慕帷笔且恢纸岱矫疲币彩褂昧恕巴慕徵反闭庖灰庖?,其作为爱情的表示,有了为夫妻、恋人之间相互赠送的风俗习惯。陈驹认为,“同心结”一词,其用例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在唐代广泛运用于装饰,至宋代多用作婚礼的小道具。3所以,“同心结”一词在唐诗作品中频繁出现就不足为怪了。陈氏也介绍了诸多用例及其盛行的情况,不过,赋予男女“永结同心”的意涵与象征“恩情深长”的同心结,在唐代宫廷美术中到底是以何种形态存在的呢?
日本正仓院宝物,唐代华曼残欠(局部)即是同心结之一种
同心结中“田字结”结法
一、 唐诗中歌咏的同心结
首先是通过搜集、探讨文献中的“同心结”出现的场景,从而明确古代宫廷世界中同心结的涵义,或者角色作用。在唐代宫廷文化中,“同心结”为何物?首先浮现眼前的是如下所引用的《隋书》宣华夫人传中的一则逸闻:
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鄙享T唬骸靶笊巫愀洞笫?,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 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
故事的梗概是,文帝临终之际,皇太子向皇妃宣华夫人示好并引起议论一事。文帝愤死后,皇太子立马差遣使者再次逼迫皇妃与之情交。失去依靠的皇妃几近绝望可谓十分悲壮,在这个逸闻中所使用的求爱的小道具是同心结。太子以赠送同心结的方式向皇妃求爱,无言而至的同心结具有令人恐惧的压力,给皇妃带来强烈的冲击。自不必言,逸闻中出现的太子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总之,这是以隋炀帝暴虐形象为前提的逸闻,也就是说在《隋书》编纂的唐代,可见赠送表示“求爱”意义的同心结这一行为,已经成为具有说服力的共识。另一个现象是,唐诗中也出现描写同心结意象的作品,如刘禹锡的《杨柳枝词》: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前文《隋书》中所见“同心结”,可理解成是以此方式将纽带编结而成的,在长孙佐辅的《答边信》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
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文中紧接上一联的是:
君寄边书书莫绝,妾答同心心自结。同心再解心不离,书字频看字愁灭。
这种结法从含有“结同心”的寓意到成为爱情的象征,广为流行且寓意稳定。
不同的是,前面所见《隋书》、《杨柳枝词》中的同心结是“思慕的告白”,《答边信》中同心结是妻子赠送给丈夫的礼物。因出征而被迫离散的夫妇,渴望“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而以同心结作为纪念物。唐诗中同样地例子比较多见,比如,王建的《赠离曲》:
若知中路各西东,彼此不忘同心结。
离散的男女以同心结为爱情的纪念物,延续着对彼此的思念,某种程度而言,这成为了同心结最普遍的意象。前文引用的《杨柳枝词》还是一首惜别之歌。此诗中歌咏的同心结并非单纯的装饰,还是离散的男女彼此对爱情的誓言,并且具有某种护身符那样的作用。作为爱情象征的同心结还可以用于“思慕的表白” 、“爱情不变的誓言”等各种各样的涵义的表达,例如,唐代诗人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 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曰: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诗中的同心结宛如吉祥符。6同心结作为永恒牢靠的爱情的象征,在宫廷贵族中也备受喜爱。再看唐诗中对同心结具体形态的描写。首先是李珣的《忘远行》一诗中:
同心犹结旧裙腰
这首诗歌咏了旧裙子上至今还系着同心结、一直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的形象。作为“爱情符号”同心结系在裙腰处,经常佩带在身上。表现同心结佩带在腰间的样态的诗作还有冯延巳的《虞美人》:
谁佩同心双结
可见,同心结就如同玉佩一般佩带在腰间的配饰。此外,李群玉《赠琵琶妓》中:
一双裙带同心结
这首诗中,表现了同心结“佩带在腰间”的情况。在原田淑人先生的著作《唐代服饰》中,同心结就作为裙腰带的结法,7这恐怕是他将“在裙带上系了同心结”作“将裙带结为同心结”解释。但是,此“同心结”并非裙带本身这一点正如诗中所见的,若作“腰带”解,则变成《望远行》的主人公将往昔的裙一直穿着不曾卸下。因此,“裙带同心结”当作“同心结系在裙带上”解读。其次,一旦将目光投向同心结的形状,先前的《虞美人》作“同心双结”歌咏,《赠琵琶妓》则作“一双”,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下,“同心结”是被表现为“双结”的结法,因此,能够想象到其形状是左右对称的一对。以下引用的是施肩吾的《夜笛词》: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月光往往暗示着远方的伴侣,8“灯下裁衣妇”则指留守家中的妻子。也就是说,说此诗歌咏了月光下听到笛声,寂寞回想,正在裁衣的妻子误剪掉了同心结,从而衬托出其寂寞不安的留守心情。此处“同心一半花”,所言正是成对的花形结目?!巴摹币淮?,给人以多环或多圈围绕同一结目的联想,正是那样的形状赋予其“爱情象征”之类的相应的意涵。唐诗作品中还能见到“同心花”一词,如雍陶《永乐殷尧蕃明府县池嘉莲咏》曰:
同心栀子徒夸艳
“同心花”通常多指栀子花,“同心结”也往往与栀子花对照,施肩吾的《杂古词》就是典型的例子,诗曰:
不如山栀子,却能结同心。
除了栀子花以外,“同心”一词主要表示其他如莲花、牡丹等具有多层花瓣的花卉,这对于理解同心结形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蛘呖赡苁峭亩嗷犯丛拥丶嵩谝黄鸬慕崮?。 进一步看同心结形状相关的表现,如徐夤的《剪刀》:
误绾同心带不长
此句诗谓作同心结时,误将同心结盘绕短了而后悔不已,由此可知同心结本来就以长为佳。前文所举《答边信》也有类似的表现,曰:
愿学同心长可同
同心结本是祈愿“爱情天长地久”而编结的,理所应当是长的道理显而易见。这种风俗讲究在古代宫廷中绝非罕见之事,例如,在玄宗宫廷中,据说大臣就在天长节进奉称为“长寿带”的“长绶带”。编结同心结时由于同样的立意而将同心结编得较长,也就不稀奇了。自左右对称的结目穿出两根长带垂下的形状就浮现在眼前,“一双同心结”正是指这样的形状。
综上,唐代的同心结是作为“爱情的象征”而为男女之间互相交换的一种吉祥符,并被用作“求爱” 、“夫妇之间的誓言”的小道具??梢宰鞒鋈缦碌耐撇猓和ǔ#慕崾怯苗本?、锦等细带编结而成的,本来“同心结”是其结法的名称,由左右对称的花结延展到自结目而出的两根长带垂下的形状。宫廷妇人们将同心结佩带在腰间,常常作为护身符随身佩带。